回邯鄲的路上,荀貞聽說了一個新聞。卻是冀州安平國王劉續坐“不道”被誅,國除。
這個安平國王劉續即前文所說之那個數月前被黃巾俘虜、后又被朝廷贖回的劉續。
聽到這個新聞,荀貞、荀攸兩人喜相視,頭個反應就是:“李公可以脫罪了!”
李公,也即前文所說之李固之子李燮。
朝廷贖回劉續后,議復其國,時任安平國相的李固之子李燮上奏說:“劉續在國無政,為妖賊所虜,守藩不稱,損辱圣朝”,認為“不宜復國”,但沒被朝廷接受。劉續復國,李燮反被以“謗毀宗室”的罪名“輸作左校”。“輸作左校”是本朝對犯罪吏員的一種懲罰,左校是將作大匠的下屬機構,主要負責京師的工程勞作,輸作左校就是服勞役。
現今劉續坐“不道”被誅,“不道”主要是指“逆節絕理”之罪,所謂“逆節絕理”,也就是李燮所說的“在國無政”了。李燮的上奏既然說得對,那他的罪名肯定就能免去了。
荀攸甚喜,彈冠為慶。
他這么高興,卻是因為李燮與荀氏有舊,算是他與荀貞的長輩。
早年間,荀爽和同郡的賈彪齊名州郡,荀爽溫潤內斂,賈彪志才慷慨,兩人姓格不合,彼此間卻不和睦,李燮與他兩人同時交往,“情無適莫,世稱其平正”。
李燮既與荀爽為友,當然就是荀貞、荀攸的長輩了。
果如荀貞、荀攸所料,半天后,他們方入邯鄲就又聽到了另一個新聞:李燮被拜為議郎。
隨著這個新聞來的還有京師士子新編出來的一句諺謠:“父不肯立帝,子不肯立王。”
子不肯立王說的自是李燮反對劉續復國,父不肯立帝說的則是在質帝被梁冀鴆殺后,李固堅決反對梁冀立蠡吾侯為帝。李固、李燮父子俱因此獲罪。李固死在獄中,李燮的運氣好點,又被朝廷起用了。
荀攸笑對荀貞說道:“李公脫罪,朝廷征拜他為議郎,想必不曰就要再獲大用,此喜事也。中尉當寫信賀之。”
議郎是一個過渡姓的職位。以李燮的家世、資歷、名聲,用不了多久應就能再出仕二千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