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當年何顒為友復仇只是“小俠”,那么在他與袁紹結為奔走之友后,“救援同類不惜身”的舉動就是“大俠”了。
也正因為何顒救援黨人的功績,在黨錮解后,他於數月前被司空府辟為掾吏。
太尉、司徒、司空,是本朝的三公。本朝之政權雖事歸尚書臺,通常情況下,三公多無實權,然三公之地位仍極尊貴,上自天子、下至朝臣,會見三公,均加禮敬。
三公均可開府、自行辟除吏員。三公辟除的吏員被稱為“公府辟除”,意即三公府辟除。三公府又簡稱為“三府”,有時會出現四府爭辟、五府爭辟一人的情況,如韓韶之子韓融,“聲名甚盛,五府并辟”,又如荀爽,今年初黨禁初解時也是“五府并辟”,這所謂的“四府”、“五府”,是在三公府外又加上了大將軍府、太傅府。廣義而言,這五府皆可稱為公府。
被公府辟除的吏員,“位卑職重”,因為三公有“舉吏”之權,所以他們獲得升遷的速度往往很快,“或期月而長州郡,或數年而至公卿”。如李膺,當年即是先被辟為司徒屬吏,后舉高第,再遷青州刺史。
本朝之三公雖然尊貴,但換的很快,依據儒家天人感應之說,每遇到災變就要策免三公,換人擔任。今年以來,朝廷單只司空一職已經換了三個人了,最先是袁逢,后來換成張濟,四月時又換成了張溫。
何顒是在袁逢為司空時被辟為司空府吏的。——袁逢在司空任上時,不止辟除了何顒為府吏,而且召辟了荀爽,不過荀爽沒有接受辟除,袁逢又舉荀爽“有道”,荀爽仍然“不應”。
袁逢是袁紹的生父,袁逢辟何顒為屬吏,這其中自少不了袁紹的建議。
不過,何顒既有高名,又有干才,被辟為司空府吏卻也是名副實歸,他在被辟為司空府吏后,“每三府會議,莫不推顒為長”,可見其名望與能力。
這樣一個享有高名、負有干才、公務繁忙的人卻忽然從洛陽道路迢遠地來到趙郡邯鄲,卻是為何?荀貞一邊與黃宗、劉衡、段聰等敘話,一邊心中猜忖。
他想道:“何顒忽從洛陽來,是因公事而來?還是因私事而來?若因公事,他是司空府吏,他手頭上應該也沒有什么與趙郡有關的公事,……,看來他只能是為私事而來的。”
要是為私事而來?
荀貞心頭一跳,想到了一種可能:“莫非他是代表袁紹前來,專門與我相見的?”
——1,今年以來,朝廷單只司空一職已經換了三個人了。
查《后漢公卿表》,中平元年這一年,有史記載的司空是兩個人,一個張濟,一個張溫。
《荀爽傳》里說到“黨禁解,五府并辟,司空袁逢舉有道,不應”,查中平二年、三年,皆未見有袁逢為司空之記載,所以把袁逢當司空的年份放到了中平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