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更。
——
十天后,兩千新卒募夠,荀貞停止了招兵。
成堆成堆的流民徘徊在邯鄲縣外,不愿離去。
郡府得了荀貞分給的糧食,雖每隔兩日便在邯鄲縣的東、西兩門外設粥棚賑濟,可這一點點的粥水根本不能飽腹,頂多是勉強吊住命罷了,遠比不上當兵吃糧。只是一因募來的軍糧有限,二來荀貞一個中尉也不能招募太多的義從,對這些流民他雖非常憐憫,卻亦無計可施。
為了避免流民中有鋌而走險、嘯聚成盜的,荀貞用荀攸之策,采用了兩個辦法:一個是輪派各部義從每天出營繞城晨跑,晨跑時俱披掛整齊,甲衣持兵,披堅執銳,以震懾心存不軌之流民;一個是再三督請相府遣派人手,在縣外的開闊地上搭建窩棚,供流民暫住避寒。
兩日一開賑、調部眾繞城示威、搭建窩棚,此均治標之術,絕非根治流民之法,荀貞對此亦心知肚明,唯惜在這世間,有些事明知該怎么做,偏偏卻就不能做。
流民名為“流”,就像洪水,要想根治之,就如治水,只有兩策:要么堵、要么疏。
“堵”:將之趕出趙郡,堵在郡外。
“疏”:由郡縣出面,給其筑屋分田,就地安置。
“堵”是不可能的,這個辦法之前就有人提出過,當時就被否決了。
趙郡的北邊是州治所在,南邊是魏郡,魏郡臨著司隸校尉部,離京都不遠,西邊是山中群盜,東邊是這次黃巾之亂的重災區巨鹿,觀趙郡之東西南北四面,能把郡內現有之流民趕去哪里?哪里都不行。今天趙郡敢趕流民出境,明天就會有鄰郡的長吏彈劾趙郡以鄰為壑。
唯一可行的是“疏”,而要行此策,需得有一個前提條件:主事者要有大魄力。
安置流民牽涉到田地。誠然,黃巾亂后,趙郡多了許多無主之田,可首先這些田多已被豪強大族占住了,其次,就算把這些田全部收歸官有也不夠這么多的流民分,必須還得向豪強大族們要地,糧都不好借來,要?,要地更是沒門兒,沒有大魄力萬難做到。
——便是荀貞,他敢問大姓借糧,可就眼下來說卻也不敢問大姓要地。除非等到天下真正大亂、禮崩樂壞、整個的社會秩序已然崩潰的時候,“要地”才會成為可能。
當然,“要地”之外,還有一個妥協的辦法,即請豪強大戶們雇傭流民為徒附。
事實上,已經有一些豪強大戶在趁機強買流民為奴婢、招用流民為徒附了,可這些大姓家中本就已經有了一定數量的奴婢、徒附,為了節省糧食,他們不可能再買、招太多的流民,被他們買去、招去的只是極少數,絕大部分的流民還是無衣無食、流離失所。
十二月初,下起了雪。
雪一下起,即紛紛揚揚,掩蓋四野。
縣中的王宮、相府、中尉府及諸大姓之家中樓閣被雪覆蓋,望之如瓊樓玉宇,登高向縣外遠望,白茫茫的野地上,黑點簇簇,這些黑點便是相府前些天給流民臨時搭建起來的窩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