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貞觸動了心事,不由想道:“我之時運又會如何?”
……他的時運會如何,眼下尚不得而知,但最起碼比此次死在疫中的人要好。
疫情在流民聚住地大規模地爆發開后,很快就輪到了鄉亭,接著就是縣里。
最起初時,郡縣鄉亭還能嚴格執行劉衡的命令,及時組織人手拉運、掩埋尸體,可沒過幾天,劉衡的這道命令就形同虛設,無人執行了。
沒人執行的原因很簡單:死人太多了,成車成車地往外拉,只邯鄲一個縣城,一天就要拉出幾十車尸體,拉運、掩埋尸體的民夫和吏卒受不了這等慘狀,亦害怕自己會被染上,所以紛逃散去,即使郡縣一再提高工錢,即使郡縣一再表示將會嚴懲,他們卻也不肯再干這活兒了。
及時掩埋尸體的命令得不到執行,直接造成的后果就是縣里、鄉下倒尸處處。
還好現在是早春,天氣冷,要放到夏天,怕用不了多久就會滿縣尸臭了。
盡管如此,這種情況卻也必須加以處理。
關鍵時刻,又是劉備自告奮勇,命簡雍帶人進城下鄉,收整倒尸。
為了這件事,劉衡特地來了中尉府一趟,握著荀貞的手,一臉的感謝,連連稱贊劉備,說荀貞有個賢功曹。
賢功曹三字,是荀貞最先夸獎劉備的。
劉備也確實當得起“賢”字,他不但曰夜帶人巡行縣中,防止百姓、流民生亂,也不但遣簡雍負責拉運、掩埋尸體,而且親自深入到流民區、疫情嚴重的鄉里給流民、百姓分發湯藥。
前兩者倒也罷了,最后一條實非常人能做出來的。
實事求是地說,早先在答應劉備自告奮勇時,荀貞是存有一點壞心思的,未嘗沒有想過劉備可能會染上傷寒這一點,可目睹了劉備在領命后的所作所為,他對劉備肅然起敬。
不管劉備深入疫區、發藥救民的舉動是為了百姓著想也好,是為了抬高自家的名聲也罷,荀貞捫心自問,他是做不到像劉備這樣的。
自古成大事者必有過人之處,放於當今之世,劉備有兩個優點是少人能及的,一個是他堅韌不拔、百折不撓、必不為人下的姓格,一個是他寧冒危險、也不愿丟棄百姓的“仁義”。
在原本的歷史中,劉備為避曹軍而逃離荊州,荊州士、民十余萬隨之,跟隨的百姓太多,行軍緩慢,一曰只行十余里,有人勸說他放棄百姓,輕軍疾行,以免被曹艸追上,劉備答道:“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於是遂有當陽長坂之大敗。
“顛沛危難而信義愈明,勢逼事危而言不失道”,這樣的人杰怎會不令人心生敬重,又怎會不成就事業呢?
得知了劉備給百姓分藥之舉,荀貞喟然嘆道:“仁厚信義,吾不及玄德也。”
他坐在堂上,望向藍天白云,三次起身,三次落座,經過了激烈的思想斗爭,終而又發出長嘆,喃喃自語地說道,“罷了,罷了。”召來典韋,令道,“你即刻出府,去找玄德,告訴他:心存仁民之意、時刻不忘即可,不必事事親身躬為,給百姓分發藥湯一事可交給下吏去做,而今黃巾方定,疫病又起,群盜如蜂,海內未安,大丈夫當藏身惜命,以待時用,萬不可親身犯險。”
典韋應諾,接令出去。
看著典韋大步出院,荀貞微生懊悔,有點后悔自己感情用事,可是既然已經叫典韋去找劉備了,卻不能再把典韋叫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