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他之所言卻不合荀貞之意,荀貞笑而不語。
劉備看出了荀貞的不以為然,說道:“備愚陋,敢問明公,可是別有良策?”
荀貞從容說道:“昔朱博治郡,云:‘如太守漢吏,奉三尺律令以從事耳’,我也有此意。”
朱博生姓剛直好義,而且起於寒微,少小家貧,沒怎么讀過儒家的經典,重法輕儒可以理解,荀貞卻是“士族出身”,從小就學習儒家經典的,而在治郡上卻有效仿朱博之意,說出“奉三尺律令以從事”的話,劉備頗是驚訝。
劉備畢竟跟從荀貞曰淺,對荀貞早年在潁川時為吏的作風只有耳聞、沒有親眼見過,他所見到的只有荀貞在趙中尉任上時的禮賢下士,因當聞荀貞欲效朱博治郡時不免驚詫,荀攸卻是早知荀貞“重法”的作風,見慣不怪。
對荀貞重視法紀的作風,荀攸雖談不上積極支持,卻也并不反對。
一則,儒吏固然講春秋決獄,搞動機論,動機如是好的,那么即使觸犯了法紀也可以從輕發落,荀貞在潁川任西鄉薔夫時為得到儒生的認可也按此判過案,可這只是來自董仲舒的觀點,孔子說:“政寬則民慢,慢則糾之以猛,猛則民殘,殘則施之以寬,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卻也不是一味提倡寬松之政的。
二則,潁川受春秋戰國時申不害、韓非子等法家名人的影響,郡中的士人向來是“高士宦,重文法”,如陽翟郭氏、長社鐘氏俱是世授律法的名門,當地的士風從來不是“空談清議”,而是講究經世致用。
三則,漢家自有制度,本來就是儒表法里。
可以這么說,荀貞,又或荀攸,又或荀彧,他們不為政一方則罷,只要他們有機會成為郡縣長吏,在為政上必然是會儒法結合的,至多因為本人的關系,或者儒重一點,或者法重一點,——荀貞來自后世,今生又受潁川士風的影響,顯然是后者,更為重法。
因此,當荀攸見劉備露出驚訝之色,他便笑著說道:“玄德可知明公‘乳虎’之名是如何得來的?可不是從征伐戰場上得來的,便是因昔在潁川時‘奉三尺律令以從事’而得來的啊!……不過玄德且寬心,明公雖重律令,卻也不會如朱博那樣撤罷議曹的。”
朱博不喜儒生的空談,每到一郡,輒罷去議曹,議曹者,顧名思義,乃是議論之曹,是郡中用來安置儒生、供他們發表議論的地方。
朱博是前漢時人,當時儒法之爭很激烈,有名的鹽鐵論說到底就是儒法之爭,他撤罷掉議曹不會引起時人太大的非議,而自光武皇帝中興漢室之后,本朝歷代皇帝均大力提倡經學,以經術取士,發展至今,儒法已經漸漸合流,如鐘繇家,世授律法,明明是個律法之家,卻亦習學儒家的經典,又如荀氏,雖為儒學名門,荀衢教荀貞讀書時卻也教過他律法之學,這么個背景下,荀貞當然不能、也不會如朱博那樣輕視儒生、撤罷議曹的。
事實上,劉備也不是一個把儒家學說奉為圭臬的人,他只是對荀貞這樣一個儒學名族出身的人會說出“奉三尺律令以從事”的話感到意外罷了。
他收起驚訝,復蹙眉頭,說道:“治郡為政似當以寬猛結合為宜,今郡縣士紳對明公多存敵意,明公如再只‘奉三尺律令以從事’,恐怕會……。”
荀貞笑道:“恐怕會激起民變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