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農作物有個極大的好處,那就是可以救荒。
首先,它成熟很快,種下三個月多點就能收獲。其次,營養豐富,荒年時搗碎,與野菜、樹葉摻和在一起,可作百姓充饑的主糧,此外,它的葉子古稱“藿”,鮮葉和干葉都是普通百姓的常菜,果實與葉皆可食。前漢汜勝之在他寫的農書《汜勝之書》里邊說:“大豆保歲為易,宜古之所以備兇年也”,因而倡導“謹計家口數,種大豆,率人五畝,此田之本也”。
五月種下的大豆,等到九月即可收獲。
有了大豆、蕪菁,糧不足的壓力可得稍微之減輕。
荀貞從入仕起,除了早年治過一個小小的西鄉,大多數時候要么是為郡督郵,督察各縣吏員,要么是主兵事,征戰沙場,對民事不太熟悉,雖然去年在趙郡,從當時的趙相劉衡那里學到了不少治民、治郡的東西,可紙上得來終覺淺,落到實處,總覺得還是欠缺經驗。
就這么幾件事,忙了他好幾天。
他感嘆地對荀攸說道:“老子云:‘治大國若烹小鮮’,昔讀書至此,自以為明此句之意,而今方知如欲‘若烹小鮮’,何其難也!治一郡尚且如此,況乎一國?”
人生而不同,各有其材,有的擅軍事,有的擅謀略,有的擅政事,有的擅得人。
荀貞在軍事方面可能有些天分,所以從他起兵以來,常勝少敗,在得人方面他能夠克己下士,推心置腹,得人效忠,也可能有點天分,但他在政事方面卻有不足。
荀攸在這方面也不太擅長,他更擅長謀略,但荀氏族中有一人擅長政事。
荀攸笑道:“惜乎文若仕於潁川郡朝。文若如在,明公就不會有此煩憂了!”
荀彧密靜有思,在年少時就被何顒贊為是“王佐才也”,較之荀攸,他不僅亦有謀略,而且因為姓格沉穩、思慮周密,也有行政之能。
說起荀彧,荀貞頗是想念,乃提筆修書,寫信一封,遣人送去陽翟,訴說對他的相思之情。
兩個勸農掾、兩個督郵、幾個戶曹吏員先后出郡,巡行諸縣。
一片繁忙的秋收準備、督促各縣種植諸菜中,何顒來了封信。
在信中,何顒問了荀貞的近況,說朝中已經接到了他“平定於毒”的報捷奏書,并說會與袁紹等人盡力給荀貞爭取封賞。
在信末,何顒提到了兩件朝中的人事變遷。
卻是在上個月,趙忠被罷車騎將軍,傅燮出為涼州漢陽太守。
荀貞讀信至此,既喜又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