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體到縣侯,又分為幾個等級,第一等的縣侯食數縣,第二等的縣侯食大縣,第三等的縣侯食小縣,又有一種縣侯,雖得封大縣,但因功勞不夠,所以不能盡食縣中全部的民戶,而是由朝廷劃出部分民戶與之,供其“衣食租稅”,以為食邑,詔書里規定荀貞“食五千戶”,便是這一種了。
潁陰是大縣,最盛時人口數萬,現經黃巾之亂,人口雖然減少,卻也仍是大縣,本朝至今,得封潁陰為食邑的共有兩人,一個是梁冀的從子梁馬,一個是先帝之女潁陰長公主,不是外戚就是公主,荀貞和他們顯是不能比的,所以沒有食全縣的待遇,然即便只食五千戶也不低了,且封地是他家鄉,這是格外的優待。
荀貞不敢相信朝廷對他會這么大方,幾疑聽錯,看過何顒的信后才知,他能被拜為潁陰侯實是走了運,是袁紹、何顒等為他力爭的結果。
就像荀攸此前對荀貞說的:荀貞從皇甫嵩擊黃巾,功高;為趙中尉,安定趙郡、擊退張飛燕,功又高;為魏太守,到任才幾個月又平定於毒之亂,功又高,朝廷不能不再封賞他了。
可怎么封賞就有說辭了。
張讓以荀貞先擊黃巾、復安趙魏,宣揚了漢家天威為名,建議今天子詔拜他為宣威侯。
宣威侯聽起來很威風,宣威也是個縣,拜為縣侯,侯名又如此威風,似是個很好的建議。
可問題是荀貞的這個侯又不是名號侯,是封地侯,名號侯講究侯名的蘊意,如班固經營西域,揚國威於境外,是故得封定遠侯,封地侯不講究這些,封地侯講究的是美縣豐邑,因為這關系到被封侯之人的經濟收入。
宣威屬涼州武威郡,地處邊陲,往西再過三個郡就是西域,周圍都是沙漠,人煙稀少,無所出產,把荀貞的食邑定在這里,和不給他食邑沒什么區別。
從中興至今,遠封在涼州的侯,區區三人而已,而且這三人所封之地也不是像宣威這樣的偏遠貧瘠之地。
袁紹等人為荀貞據理力爭,最終以“建武元年封功臣,諸將皆占豐邑美縣,唯丁綝愿封本鄉,建武二年,祭遵得封潁陽,今貞,潁陰人,先擊黃巾、復安趙魏,功高軍中、平定地方,有功於國家,何不封之於潁陰,以比美世祖,示朝廷之優仁”而說動了今天子,最終定下封荀貞為潁陰侯。
丁綝和祭遵俱是潁川人,丁綝是定陵新安鄉人,他從光武征伐有功,建武元年封功臣,諸將皆欲得縣侯,只有他獨求封本鄉,祭遵是云臺二十八將之一,潁陽人,建武二年得封潁陽侯。這兩人都是荀貞的同郡人,都得封家鄉為食邑。袁紹等以此為例,用“比美世祖”的說辭說動了今天子。
總而言之,荀貞能得封家鄉為食邑,實得感激袁紹、何顒等人。
荀貞修書一封,感謝了袁紹、何顒等人的幫助,并寫信去族中,告之族人此事。
荀氏族人多是知書守禮的儒生,又有荀衢在家看管,荀貞倒是不憂族人會仗他之勢在縣中跋扈。
漢重軍功,通常而言,非軍功不得以封侯,封侯可以說是兩漢名臣、志士在榮譽上的最高追求了,得封潁陰侯這件事傳到家鄉后,可以想象得到荀緄、荀衢等族人的歡喜。
得封為列侯,不止是榮譽,不止可以配金印紫綬,經濟上也會得到一大筆的收入。
侯按封地封戶所擁有土地的數量和產量,也即封地內封戶的實際收入,按三十稅一的比例征收地稅,稱之為“租入”。封戶將各種賦稅繳納給縣寺,算賦、口賦等留歸國家,地稅則轉歸侯私有。封地越豐美、封戶越多,侯的收入就越高。
荀貞這一世生、長潁陰,對潁陰縣民的收入很清楚,從封給他的這五千戶身上,他每年至少能得錢數十萬,多則可至百萬。
荀貞現在的祿秩是“守二千石”,本朝吏員的俸祿在發放時是“半錢半谷”,二千石每月可得俸錢六千、米六十石,守二千石比這個要低,也就是說,即使他明年轉正,他一年的俸祿也不過是總共得錢七萬余、得米七百余石,當然,現在亂時米貴,七百余石米如折合錢遠不止七萬余,可就算如此,他一年從封地里得到的錢數卻也足能比得上好幾年的俸祿了。
當然,話說回來,荀貞現在“有錢”,他從黃巾、黑山軍里繳獲所得了很多,對這區區數十萬的食邑收入是不大看得上的,況且明知亂世將至,便有封地又如何,錢也不一定能收得上,但是話又說回來,畢竟是得封為列侯了,這是二十等侯中最高的一等,對他的名望會有幫助。
食邑千戶以上的侯可以置家臣兩人,一為家丞,一為庶子。
此二臣職均是主侍侯,理家事。
這是先秦的遺制了,戰國時甘羅就做過文信侯的庶子,因其年少,當時才十二,故稱少庶子。
家丞,荀貞現在沒有合適的人選。
荀攸倒是可以,但用荀攸為家丞,一則大材小用,二來也浪費了“家丞”這個職位。打個不恰當的比喻,家丞好比管家,這是一個可以用來籠絡人、以示信用的職位。對荀攸,荀貞不需要籠絡,既無別的合適人選,這個職位可以暫時空缺,等遇到值得籠絡之人再加任命。
庶子,荀貞有三個人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