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過了河內的風物,荀貞又問道:“河內士人如何?”
荀攸答道:“河內人文薈萃,士人如云,諸縣之中,而又以溫之士人最為杰出。”
溫即溫縣。
荀貞“噢”了聲,說道:“溫縣有何名士?”
“溫有一人,姓常名林,字伯槐,家雖貧,而自非手力,不取之於人,生姓清白,幼而孝悌。他七歲時,其父之黨登門造訪,問曰:‘伯先在否?’伯先者,常林之父也。常林聞之而不行禮。其父之黨斥曰:‘汝何不拜?’常林答曰:‘你是我父親的朋友,雖說我應該尊敬你,可你當著我的面呼我父親的字,我又為何拜你?’聰直孝悌至是!”
荀貞沒聽說過常林的名字,聽了這段常林孩童時的舊事,對常林起了興趣,問道:“常林現在何處?可曾入仕?”
荀攸答道:“常林好學,現為諸生,我聞之,他常帶著經書去耕種,由其妻送飯給他,雖在田野,其相敬如賓。”
“卿今次去河內,可見到他了么?”
“他也去吊祭張公了,攸在修武與他見過,相談甚歡。”
“他在河內的名望如何?”
“雖因單貧之故,家聲不顯,然其本人在河內頗有名聲。”
荀貞心道:“按公達之所說,這常林似是個孝悌重義之人,在河內又頗有名聲,且其家貧……。”他斟酌片刻,又想道,“河內產鐵、產馬,我如能將此人延攬到我的帳下,或許會有助於我?”
這要換了旁人,在聽了常林的事跡后,可能最多會贊嘆兩句,但荀貞不然,他馬上就產生了招攬此人的念頭。之所以會有此念,不為別的原因,正是為了河內的鐵與馬。
河內產鐵、又產馬,荀貞很眼饞,可他在河內沒有熟人,他一個魏郡太守不好派人去河內買鐵、買馬,那么想要從河內弄些鐵與馬來,就得有河內人來幫助他。
從荀攸對常林的簡短描述中,荀貞覺得常林是一個合適的人選。
原因有三:其一是常林在河內頗有名望,如果沒有名望,在地方上沒有影響,招攬來也無用;其二是常林孝悌重義,凡重義之人,只要你以真心待之,通常都能得到真心之回報;其三是常林家貧,常林既在河內頗有名望,又是個好學的儒生,而至今卻沒有入仕,也許就是因為“其家貧”、“家聲不顯”,像這樣的“寒士子弟”,要遠比那些名門貴族的子弟好招攬得多。
越想越覺得應該把常林招攬來,只是……。
荀貞以手指擊案,又想道:“李鵠案剛發不久,趙家會有何反擊尚且不知,若是趙然寫信求助於趙忠,而袁紹、皇甫公、六龍先生等人又不能救我的話,也許我在魏郡太守的位置上就待不久了,從這個角度來看,我便是把常林招攬來似也無用……。”
如果在魏郡待不久,那么荀貞接下來就要逃亡江湖,自也就沒工夫去弄河內的鐵與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