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乃是河南郡開封人,字公業,少有才略,多謀計,知天下將亂,和荀貞當年在繁陽亭時干的事差不多,也是陰交結豪杰,家有田四百頃,而食常不足,名聞山東,舉孝廉,三府辟,公車徵,皆不就,大將軍何進輔政,徵用名士,以此人為尚書侍郎。
鄭泰這個人,荀貞不認識,但早些時,故太尉張延下葬,鄭泰特地請了幾天假,也趕去河內奔吊了,認識了荀攸,因也知了荀貞之名,他聞得趙忠欲治罪荀貞,便去見何進。
何進雖是出身屠戶,因外戚而才得居大將軍之高位,但眼下來說,他卻是以前輩竇武為楷模,頗想在大將軍的任上做些事來,誅誅宦的。
他的誅宦與袁紹有不同之處,也有相同之處。
袁紹志欲誅宦,既是為了自身的利益,也是為了士族的利益,因為袁紹是士族的一員,袁氏是士族中有數的大族之一,所以袁紹自身的利益其實是和士族的整體利益息息相關的,而何進誅宦,雖說也是為了自身的利益,——比如現在來說,洛陽的駐軍很多在宦官的控制下,何進雖為大將軍卻也指揮不動,這肯定就損害到何進的利益了,甚至威脅到他的人身安全了,不但兵權如是,在政事上更是如此,漢之大將軍不但有兵權,亦可議政,所以為了自身的利益、權力,何進得誅宦,可他誅宦也僅僅只是為了自身的利益和權力,和士族沒有什么關系。
何進是什么的出身?屠戶的出身,和士族根本就不搭邊,并且他是外戚,外戚和士族雖不像士族與閹宦那樣水火不容、你死我活,卻也不是一團和氣,有漢以來,尤其是中興之后,朝中的權力斗爭從來都是三個主角:外戚、宦官、士族。
宦官勢大的時候,外戚與士族可能會結盟,士族勢大的時候,外戚與宦官則可能會結盟。
現在是宦官勢大之時,所以何進與袁紹一直往來密切,算是盟友的關系。
故此,何進的誅宦和袁紹的出發點有相同,有不同,更多的可以說是不同,因為袁紹代表的是士族這整個一階層的利益,而何進不是,不過無論如何,現在他是堅定的站在袁紹這邊的,其實他也很為難。
因為他家出身不高,他的妹妹之所以入宮后能得寵,很多是倚仗了宦官的幫忙,也就是說,他家其實與宦官的關系更親密,所以他的母親、他的妹妹,——也即現在的何皇后,還有他的弟弟何苗,對他和袁紹等走得近,有誅宦之意都是很不滿的。
一邊是作為“外人”而卻親密來往的袁紹等人,一邊是作為“家人”而卻不滿他行為的母、妹、弟等人,何進現在可以說是左右為難,但雖然為難,至少現在他還沒有改變主意。
大將軍是兩漢天子之下的第一人了,本朝以來,通常只授給外戚,既然身為了大將軍如此之顯赫尊貴的高位,他當然想要掌握住真實的權力,不能忍受宦官分他的權,尤其是連京都的駐軍他很多都控制不住,這是如坐針氈,所以說,他現在是堅定地和袁紹為盟友,從他辟除的人中也能看出,他辟除的人多是昔曰之黨人、天下之名士,或在他的大將軍府為掾吏,或出為朝中之吏,連袁紹都是經由他府中而出任朝中的。
鄭泰出身士族,顯然也是黨人、名士一流的。
他來見何進。
行禮罷了,他說道:“潁陰荀氏有一子弟,名攸,字公達,其祖荀曇,故廣陵太守,因與故大將軍竇武共謀誅宦,事泄,遂遭禁錮終生,其從父荀昱,昔天下‘八俊’之一,號為‘天下好交荀伯修’,故沛國相,亦因誅宦事泄而遭難,與李元禮等共身死獄中。”
何進不知他為何來拜見自己,什么都不說,先提及“荀攸”之名,他聽過荀攸的名字,在他就任大將軍后,他曾問過屬僚天下各州名族之出眾子弟,有人說過荀攸,當時他還有征辟之意,此時聽得鄭泰忽提及此人,乃笑問道:“君欲舉薦此子么?此子之名,我亦聞之,中平元年時,我還想征辟他入我府中,只是當時聽說他從軍在外,故此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