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貞既出身名族,又戰功赫赫,而且和袁紹、何顒等黨人名士來往密切,最重要的是,趙忠、張讓這等閹宦看他很不順眼,本著敵人的敵人就是我們的朋友這一觀點,洛陽的士大夫們當然對他稱贊有加。.
“特別是明公捕李鵠下獄之后,事情在洛陽傳開,凡是清正的士大夫、士子,以至太學里邊的太學生,對明公都是盛贊不已,稱贊明公不畏強御,有公家族中諸父之遺風。”
荀貞一聽即知,這必定是荀爽、王允、孔融等為他發起的輿論戰獲得了勝利,因此使得洛陽的輿論一面倒的偏向他,若非如此,李鵠一個小小的六百石郡丞,他的被捕下獄絕對是不會引起京都士大夫或太學生的注意的。
王允、孔融都是出身大士族,素來清潔秉道,在士林中的名聲很高,尤其孔融,一因為他年少時的一些事跡,再因為他生姓好提攜后進,所以在年輕士子中的名望很高,特別是在太學里的名聲更大,荀爽自不必多說,他可以說是現在荀氏一族的代表人物了,其名聲比之王允無有不及,甚至有過之,有他們這些人為荀貞制造輿論,那么荀貞在洛陽士大夫、太學里的名聲自然而然地一下就上去了,用個詞形容就是名聲鵲起,這還只是荀貞捕拿了一個郡丞李鵠而已,可以想見,若是荀貞誅了趙氏,那么他的名聲會響亮到何等程度,必是天下震知。
說起太學生,兩漢的太學生一向關注政治,他們是一股不可小覷的力量,最多時,洛陽有三萬太學生,這些太學生有的是公卿子弟,有的是士族子弟,至不濟,也是郡縣知名的“寒士”,這么多有“背景”的年輕人聚集在一起,他們的力量固然不足以撼動朝廷,可卻也足以形成一股強大的、不可小覷的力量,尤其是在輿論方面,——這從之前的兩次黨錮就可看出,兩次黨錮皆有太學生的積極參與,當時已然出仕的潁川郡人李膺、賈彪都是太學生的領袖。
打個比方,太學生的參與國事、政治就好比是后世的學生運動,如五四運動等等。
當然了,經過兩次黨錮,黨人的領袖損失殆盡,太學生也受到牽連,如今的太學生較之以往在力量上有所不及,但依然是不容小覷的。在太學生中有了名氣,兩個直接的好處,一個是人口向傳,在輿論中有了好名聲,再一個就是待到天下大亂時,太學生里的年輕俊杰在擇主之時很可能就會去投奔荀貞。
成大事者,需要本身的能力,更需要人才,尤其是需要有一個人才儲備庫,只有不斷有新鮮血液加入進來的政治團體才是一個健康的、能夠長遠發展的政治集團。
所以在聽到太學生對他頗有贊頌之詞后,荀貞極是歡喜,說道:“我的名字竟然已經傳到太學里了么?”
尚正、欒固等人在坐,荀貞是他們的長吏,荀貞能夠得到京師士大夫的稱頌,他們也是與有榮焉,非常高興,——他們的前途和荀貞有很大的關系,只有荀貞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他們才能跟著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仕途上的發展才會會好一點,更容易一點。
但是,欒固對荀貞不為自己的名字被京都士大夫稱贊而感到歡喜,卻為太學生知道了他的名字而感到歡喜這件事覺得很奇怪,遂問道:“明公之名為京都的士大夫稱贊頌揚,京都是天下名士、士大夫聚集之地,能夠在京都揚名,此佳事也,卻為何明公對此不是非常的歡喜,而卻因為名字被太學生知道而喜形於色呢?”
荀貞心道:“我總不能告訴你天下將亂、漢室將頹?”因而笑而不語,他頓了下,復又問審配:“京都士大夫都是如何說我的?可有批評之詞?”
審配是剛直的人,有什么說什么,毫不隱瞞,他答道:“京都士大夫里有些人對明公的行事頗有微詞。”
“噢?對我什么的‘行事’有微詞?”
“有人說觀明公行事非儒家正道,而似如酷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