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貞問道:“公達緣何慨嘆?”
“朝廷設西園八校尉,以小黃門蹇碩為上軍校尉,袁本初以下,皆歸其節制,便連大將軍亦得聽受其命。……君侯,宦者之勢,更勝於前了啊!”
荀貞聽弦歌而知雅意,笑道:“公達可是在為我擔憂?”
宦官的勢力更勝於前,這句話的潛臺詞自然就是:如果誅滅了鄴縣趙家,荀貞將要面臨的風險怕是會比以前還要大了。
荀攸默然片刻。
荀攸熟悉荀貞,也知道荀貞是個一旦做出決定就輕易不會再做更改的人,更何況“誅趙”這件事荀貞謀劃了這么久,時至今日,鄴縣趙家違法亂紀的罪證也收集得差不多了,而且如宣康、陳到、欒固等人也都已知此事,料來荀貞是絕不會放棄的,所以他也干脆放棄了勸說荀貞的打算,笑道:“君侯所謀者,大事也。自古謀大事者不能惜身,攸雖鄙陋,亦知此理。”
“公達,大丈夫當有所為,有所不為!正因為如今閹宦之勢更勝往昔,所以我才更要誅滅趙家!我如不為此,則天下士人之氣何以復振?”
荀貞嘴上說得慷慨,心中卻是惋惜。
不是為他自己惋惜,而是為袁紹、何進惋惜。
穿越之前,他不明白何進、袁紹為何要召董卓等各路兵馬入京,但現在,隨著對朝廷局勢、洛陽局勢的越來越了解,他卻是明白了何進、袁紹為何會不約而同地不肯聽從別人之勸諫、執意要召董卓等兵馬入京的主要緣故了。
有竇武、陳蕃身死兵中的前車之鑒,何進、袁紹在謀誅宦官的時候,當然首先會考慮到軍事力量,京都的禁軍本來就大多被掌控在宦官的手中,好容易朝廷新設西園八校尉,可這一支新設的武裝力量卻又被宦官拿去了,這么個情況下,政敵手中的軍事力量越來越多,而自家卻越來越處下風,那么為了不重蹈竇武、陳蕃的后轍,只有從外召兵入京。
換個角度想一想,設若這一次袁紹能夠得到西園八校尉的兵權,如果袁紹當上了上軍校尉,那么有了這五六千生力軍在手,也許在謀誅宦官的時候,袁紹就不會執意要召喚外兵了。
不過,袁紹也許不會再召外兵,何進卻就說不定了。
何進和袁紹雖是盟友,然而一個是外戚,一個是士人,兩個人在政治利益上也是有矛盾的,只不過在面對宦官時,他兩人在政治利益上的矛盾變成了次要矛盾,可一旦袁紹掌握到了足夠的兵力,他兩人的矛盾卻極有可能會浮出水面,那么這個情況下,袁紹不會再召外兵,何進為了抗衡袁紹,卻說不定還會堅持召外兵,也即主要是由董卓、丁原這些非士人出身的武人所統之部隊入京。
總而言之,漢室已然老朽,只手難以回天,就算出現小小的變動,最終料來也是難以改變董卓入京亂政的結局。
荀貞推演過很多回,除非何進、袁紹精誠合作,同時他兩人掌握到足夠的兵權,只有這樣,才大概不會有董卓入京之情況的出現。
可這明顯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