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怪只能怪何進、袁紹各有政治利益,要怪只能怪何進、袁紹都沒有認識到董卓的危害性。
事實上,現在就算是把荀貞放到何進或者袁紹的位置上,他也想不出破解這個局面的辦法,不錯,他可以和對方精誠合作,可問題是對方有著對方的政治利益,對方卻絕對不會和他精誠合作。
可以這么說,在西園八校尉設立之前,如欲誅宦,袁紹、何進到最后已經必然會走上召外兵入京的路,在西園八校尉設立之后,他兩人更會走上這條路了。
歷史固然是有偶然,但在大勢面前,在個人之力不足以改勢之前,更多的卻是必然。
荀攸見荀貞面帶思索之色,問道:“君侯,在想什么?”
荀貞不能把對歷史的推演告訴他,回答說道:“我在想,鄴縣趙家的罪證收集得足夠了,什么時候動手最好?”
荀攸不知道歷史的走向,對此沒有什么好的建議,在他看來,既然罪證收集夠了,那么早晚動手都可以。
荀貞心道:“我記得西園八校尉設立后不久,今天子就崩了,隨后便是袁本初誅宦。只是,雖然在印象中,西園八校尉的設立和袁本初誅宦之中的間隔時間不是很長,卻記不得到底是多久,我是在今年底前動手,還是等到明年再說?”
今年動手似乎有點早,看現在的局勢,今天子今年怎么也是崩不了,袁紹今年也肯定是誅不了宦的,明年年中前后動手應該最是合宜,不早、也不晚,既不影響揚名海內,也不會因為逃亡江湖太久而失去太多的實力,能夠得到最大的利益。
如果說推演京都局面得出的結論是荀貞認識到了歷史的必然性,那么緊接著發生的一件事卻讓荀貞認識到了歷史的偶然性。
八月底,荀貞接到了一封信,信是冀州刺史王芬寫來的。
荀貞初時以為只是一封尋常的私信。
他與王芬同為士人,王芬又是黨人的領袖之一,是他的前輩,在討擊張牛角、張飛燕之戰中,他二人也算是有過一段交情,所以平時時有書信來往。
但在看過了信的內容之后,荀貞卻是大驚失色,急把荀攸、程嘉召來,把王芬的信出示給他兩人看,說道:“方伯必敗。族趙家者,在今日也!”
——
1,東漢的京都戍衛部隊。
漢魏之際的王朗曾在給魏文帝的上書中提到:“舊時虎賁、羽林、五營兵及衛士并合,雖且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