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攸在關羽、張飛的護衛下,疾馳一夜,於次日上午到了臨湘。
顧名思義,臨湘之名乃是得自湘水,臨湘臨著湘水,在湘水東岸,故名臨湘。
臨湘即后世的長沙,——荀貞來的那個時代也有個臨湘,不過彼臨湘與此臨湘卻無甚關系。
臨湘這座城市的的歷史雖然比不上中原、北地的名城,卻也歷史悠久,早在戰國時,此地屬楚,已是楚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地和軍事要地了,當時已初具城市的雛形,不過真正建造了臨湘縣城的卻是前漢初的長沙王吳芮。
吳芮是鄱陽人,本為秦吏,是秦吏中第一個響應陳勝、吳廣起義的,后附項羽,再后又因張良之勸而改擁劉邦,前漢建國,大封功臣,他因擁立之功而被封為長沙王,成為漢初的八個異姓王之一,被封為長沙王后,他在故楚舊地的基礎上筑造起了一座成型的縣城,即為臨湘。
比之陽翟、潁陰、鄴縣、邯鄲等名城,臨湘少其厚,但因數百年來一直為長沙國、長沙郡的的國都、郡治之故,卻也稱得上繁華二字,且因最初建城的吳芮生長亂世,身經百戰,熟知攻守之道,所以臨湘縣城之位正處軍事要地,荀攸遠觀之,只覺此城如虎踞湘畔。
跟著荀貞打了這么多年的仗,荀攸和荀貞一樣,也養成了每到一地,先注意此地軍事價值的習慣。
他揚鞭遠指,顧對關羽、張飛說道:“臨湘臨水依山,虎踞長沙腹地,難怪久為長沙郡治。只要能把此縣抓在手里,長沙便是亂賊四起,亦不足定也。”
關羽、張飛以為然。
關、張二人早年跟著劉備時讀兵書不多,后和劉備一起跟了荀貞,方始大量閱讀兵書。
不得不說,劉備真是一個有運氣的人,關、張兩人不僅武力出眾,而且在軍事上極有天賦,雖然至今尚未有過獨當一面的機會,可從關羽在義從中帶兵的表現和張飛在“守內黃尉”任上時治肅地方治安的手段,他兩人已經顯露出了一定的軍事素養和軍事才華。
拿他倆與趙云相比,荀貞很喜歡趙云,可卻也必須承認,趙云在軍事上的才能遠不如他兩人。
歷史上的劉備知人善用,他重用關、張,而不重要趙云,只把趙云當親衛統領使用,是有他的道理的。人各有其長,趙云之長在忠、穩、沉勇、識大局,放在身邊當親衛統領正合其用。
荀攸三人馳馬至臨湘城下。
臨湘城門把守甚嚴,披甲的郡兵仔細地查驗進城之人。
這會兒一因尚天早,二因長沙人口本就較少,又正時當天下賊亂不定,過往的行商、客人亦少,所以城門口等著進城的人不多,不多時就排到了荀攸三人。
荀攸三人早下了馬,荀攸取出符信,遞給守門的郡卒。
荀貞、戲志才搞到的符信不止有給荀貞一人的,也有給荀攸、程嘉的,當然,用的亦皆是假名、假籍貫,但雖為假名、假籍貫,卻正兒八經是由縣寺開具出來的,所以便是假的,也是真的了。
守卒看不出問題,放了他三人入城。
三人牽馬入城。
因是初來貴地,人生地疏,荀貞又是逃亡之身,所以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也是為了免得引人注目,他三人沒有再騎馬,而就牽著韁繩,找人問得了郡府之所在,步行前行。
臨湘縣中有一溪流,自北而南,貫穿了大半縣區,郡府便在溪流西邊。
荀攸等是由北邊入的城,入城不遠,即聞水聲,抬眼看去,見一條水波澄清的溪流源出地下,潺潺南流。他們緣溪堤而行,穿過小半個縣區,路過縣中的“市”,再往前不遠便是郡府了。
路經“市”的時候,荀攸駐足翹首向內望了會兒,市中并不熱鬧,不過也不冷清。
張飛說道:“聞烏程侯武功赫赫,卻不意文治也出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