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假傳何進之令,命各州郡捕拿宦官親屬之時,荀貞本以為袁紹也許會用同樣的招數,也假借何進的名義召他帶兵入京,可結果卻是袁紹沒有這么做。
這卻也不足為奇。
不錯,袁紹現在的確是有點“狗急跳墻”的意思,為了逼迫何進誅宦,他已開始不擇手段,可召“人臣帶兵入京”實在是事關重大,即便是到了眼前這個地步,袁紹也不敢妄行此事。
由此,卻也可以理解鐘繇為何不惜以死相逼,戲志才、荀攸、程嘉為何沒一個贊同荀貞。
卻也由此可以看出荀貞當時為了洛陽的百萬生民而做出的這個決定是何等的艱難,又是何等的不顧自家前程和自家的名譽。
卻說袁紹假借何進之意,令各州郡捕拿中官親屬,這件事本可能會成為何進與袁紹翻臉的導火線,而這種局面最終卻沒有出現,乃是因為緊隨其后又發生了另一件事。
袁紹再三勸何進盡誅宦官一事,因為拖延日久,泄露出去了一些,張讓、趙忠等宦官們為之恐懼,懼而思變,想要扭轉這種不利的局面,於是,張讓請來他的兒媳婦,也即何太后之妹,下拜叩首,說道:“老臣得罪,應當歸家,唯受恩累世,今當遠離宮殿,情懷戀戀,愿再入宮服侍一次,得以暫時見到太后,趨承顏色,然后退就溝壑,死不恨矣!”
這番話說得實在是情深意切,配上張讓一把年紀的老態,著實令聞者落淚。他的兒媳婦遂將言於舞陽君,也即何太后姐妹的母親,舞陽君又入宮告訴了何太后。
何太后深為感動,她本就是迫於時勢而才不得不悉罷中常侍、小黃門等宦官的,於本心而言之,她實不情愿,如今聽了她母親轉述的張讓這番話,她作為一個婦人,難免就會后悔當初的決定,因此下詔,又讓諸常侍全都回到宮中服侍。
何進費了千辛萬苦,前腳剛把宦官們趕出宮省,還來不及得享勝利的喜悅,才沒幾天,只因為張讓的一句話,宦官們居然就把局面又給扭轉了回來,這讓何進徹底認識到了宦官們的能量,回想袁紹早前對他說的那句“事久生變,復為竇氏矣”,可以料想到,何進必是脊背發涼,出了一身的冷汗,這個時候,他也顧不上惱怒袁紹假傳他的檄令了,恐懼上得心頭,只好再次與袁紹結成同盟。
何太后召中常侍回宮之事,幾天后傳到了荀貞的耳中。
荀貞不清楚歷史的細節,對這段歷史,他只知道袁紹與何進謀誅宦官,結果何進死在了宦官手里,由此引起了袁紹血洗宮城,又因而引發了董卓入京,當身在此局中時,他卻是才知道:這其中的細節居然會如此多變詭譎。
早前,何太后令宦官們出宮歸家時,荀貞已有點摸不著頭腦,不知道這是什么路數,現而今又聞何太后又召中常侍回宮,他更是為之狐疑。
他拈著這道情報看了又看,心道:“中官方出宮數日,便又被太后召還,這……。”
他召來戲志才、荀攸、程嘉,又請來鐘繇,出示了這個消息。
程嘉摸著胡子,蹙著眉頭,想了會兒,說道:“京都或將生變。”
戲志才、荀攸亦皆智謀之士,也看出了這一點,相顧一眼,皆面帶憂色。
戲志才說道:“中官方出,未及數日,復被召回,大將軍、袁司隸必為之驚懼,……。”
說到這里,戲志才頓了下,轉臉又看了眼荀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