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人又嘆了口氣,說道:“天子流亡城外,此本朝未有之事,董卓帶兵入京,亦本朝未有之事,……傳國璽失,更是本朝未有之事啊!”
在座的都是聰明人,這人的話說到這個地步,已不用他接著往下說了,卻是諸人皆已明悉他的意思。
此次天子被張讓、段珪等裹挾出城時,天子用的六璽都沒有帶,等回來后,這六個璽找到了,但傳國璽卻不見了。
天子共有七璽,其中六璽為日常所用,又被稱為“天子六璽”,分別是封命諸侯王及官員用的皇帝行璽、賜諸侯王書用的皇帝之璽、發兵用的皇帝信璽、征召大臣用的天子行璽、策拜外國事務用的天子之璽和事天地鬼神用的天子信璽,除此六璽,又有傳國璽。
傳國璽乃是先秦始皇帝命人所鐫,璽面上刻有李斯所書之“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篆字,是皇權天授、正統合法的信物,與“天子六璽”不同,這一方璽卻是從來不用,供為鎮國神寶的,打個比方,如把天子六璽比作是天子個人的象征,那么傳國璽是就是國家正統的象征。
秦末逐鹿,劉邦軍霸上,秦王子嬰跪奉此璽獻於道上,秦亡,此璽遂歸於漢。前漢末年,王莽篡權,時天子年幼,此璽藏於長樂宮太后處,王莽遣其弟來索,太后怒而詈之,擲璽於地,破其一角,王莽令工匠以黃金補之。后王莽兵敗身死,校尉公賓得此璽,乃趨至宛,獻給了更始帝。更始帝后為赤眉所殺,赤眉立劉盆子為主。劉盆子兵敗宜陽,因又將此璽獻與劉秀。
遍觀此璽從鐫成到現在,輾轉多人之手,而凡得之者,無不奉為奇珍,視為國之重寶,而前朝的高祖、本朝的光武,兩人分為最終得到此璽之人,而最終也都各一統天下,為人中之龍。
現而今,這個傳承三個朝代、達數百年之久的傳國璽卻不見了。
儒家講天人感應,本朝士人又多信讖緯之說,難免會由之胡思亂想,想些“不該想之事”。
這說話之人便是其一。
荀貞猛然想起:“‘孟卓’,是了,張邈張孟卓,他是黨人‘八廚’之一、袁紹五個奔走之友之一的東平張邈!”
傳國璽曾經丟失,后被孫堅在井中找到這件事,荀貞是知道的,因為前世就知此事,所以他對此倒是沒有什么特別的反應,而目見座上諸人,包括袁紹、曹操、何顒在內,卻皆似深為感觸,各有不同的反應表現出來,或喟然而嘆,或憂色滿面,或撫案默然,或仰頭沉思。
如果追究責任,傳國璽之失,袁紹難逃其責。
要非袁紹攻殺北宮,導致宮城大亂,這傳國璽怎么會丟失不見?
可事到如今,在座諸人都是袁紹一黨,均知袁紹當時攻打宮城實是萬不得已:一則,何進被殺,不立刻反擊的話,下一個死的就將會是袁紹,二則,何進的部曲吳匡、張璋等俱是武人,不如士人那么敬畏皇權,他們受何進恩德,故此一聞何進死,不等袁紹等反應,便馬上攻打宮城,事情已經由他們開了端,袁紹、袁術等便是想退也退不掉,只能順著這條道走到底了。
袁紹撫案默然了片刻,摸了一把頷下黑須,面上從容,并無什么不安的窘態,微笑著說道:“諸君皆一時之杰也,緣何卻對坐長嘆,效婦人姿態?傳國璽雖然暫失,卻不代表以后就找不到,我已叫宮省中的侍從員吏細細在宮中尋找了,……”指了一指何顒、曹操座下之人,“也已請德瑜令城門戍軍嚴密監搜出城吏民,也許過不了多久,這傳國璽就能再現天日了。”
荀貞順著他手指看去,見坐在何顒、曹操座下的這人年與袁紹相仿,三四十歲,中等身材,方面長須,雖未著冠帶印綬,只一身黑衣,頭裹幘巾,然體格壯碩,闊面長須,英俠之余,另有文儒之氣,卻極是雄深雅健,眉轉眼到處,精光四射,顯然也非是尋常之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