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十五,為童子郎,年二十余,郡舉孝廉,隨即成為“孝廉郎”。
這樣的資歷,不管是放在過去,還是放在當下,都是十分奪目耀眼的。
如果沒有變故,可以預見,臧洪的前途必然是一片光明。
事實也是如此,在他被拜為郎后,朝廷從三署郎中選人出補縣長,——“三署郎”是朝廷的后備官吏,當地方郡縣出現缺職的時候,朝廷通常都是會先從三署郎中選人出補,而在三署郎中,孝廉郎又是最優先的選擇對象,因此之故,臧洪與同郡趙昱、東海王朗、東萊劉繇等人共被選中,出任地方縣長。
縣長之品秩雖不及縣令,亦是一地之主政了。
二十多歲就能為一地之主政,按此發展下去,早則十年,晚則至多十五年,臧洪也許就能出為二千石了。
只是,黃巾、黑山、涼州等地叛亂漸起,天下之勢很快就變得似乎不可收拾,如此戰亂之時,與其在外地為一縣長,當然不如歸家,因此,臧洪就在前年棄官歸家了。
他年紀雖輕,卻資歷豐富、厚實,童子郎、孝廉郎、故任縣長,加上他已經過世的父親是故任二千石,有名於國家,再加上藏氏也是廣陵的一個右姓冠族,時任廣陵太守的張超遂辟他為郡中功曹。
他今次來接荀貞,一來是因身為下吏之故,再一個便是奉的張超之命。
臧洪雖不識荀貞,但荀貞這兩年名頭甚大,特別是誅鄴趙一事,更是把他的聲望推到了一個頂點,所以正如荀貞沒有見過臧洪卻頗了解他的過往一樣,對荀貞,臧洪亦是聞名已久,大概知道荀貞的情況,知道他年方而立,出身名門,相貌不俗,由是,在看到一個三十歲上下、黑衣帶劍的英武青年朝自己這邊走來時,他馬上就知道這一位就是荀貞了。
——荀貞并沒有穿戴官衣,也沒有佩戴印綬。這卻是因為現任的廣陵太守張超還沒有離境,為了表示對張超的尊重,他所以如此。
臧洪是功曹,位在主簿之上,是在場的這些吏員中地位最高的,依慣例,下吏迎接長吏到任,就如主人迎接貴客一樣,是要捧個掃帚,以示郡里都打掃干凈了,就等著您來上任了,這個掃帚就在臧洪的手里。
見荀貞行來,臧洪捧著掃帚,和袁綏當頭,急引眾吏趨步前迎。
邊往前行,臧洪邊心中想道:“久聞荀君文武兼資、世之英杰,今觀其容貌、行止、左右、部曲,果如其名。”
兩邊在道上相見。
戲志才前行一步,說道:“荀侯在此,敢問君等可是廣陵郡吏?”
臧洪、袁綏帶頭,諸吏齊齊下拜:“下吏等拜見明府。”
臧洪非但體貌魁梧,嗓門也大,雖然同時有數十人出聲,卻唯獨他的聲音最為響亮,就好像一群小鳥嘰嘰喳喳,卻壓不住雄鷹一鳴。
荀貞先把他扶起,再把袁綏扶起,又叫后邊的那些吏員也起身。
接著,他后退半步,向諸吏還了一禮,隨后笑對臧洪、袁綏道:“我與諸君雖是初見,但如猜得不差,這一位應便是臧君子源,這一位則應是袁君子遠了?”
臧洪、袁綏的字發音相似,一個是子源,一個是子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