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袁綏、臧洪他們所說,現在州南三郡的糧食統統是由笮融負責征集、運輸的,這個州吏是笮融的人,“名為州吏,實為笮融私人”,那么就只當不知,只當這個州吏和陶謙沒啥關系,將其腦袋給笮融送去,這既是宣示了自家的“主權”,也算是給陶謙了一個面子。
當然,只給這么個“面子”肯定是遠遠不夠,也所以,荀貞在令劉備去殺人的同時,就已經決定一到郡府,便馬上遣人帶著禮物趕去州府謁見陶謙。
如前所述,如果謁見也沒用,陶謙由此而就記恨上荀貞,荀貞也沒有辦法。
荀貞不是初出茅廬的那個年輕人了,他現在有資本、有能力、有名望,也有了點后/臺背/景,陶謙如果一定要和他作對,他也不怕,而且自覺也能應付得來,鹿死誰手,尚未可知。
……
廣陵雖然在帝國之最南,臨著海,可境內的道路交通設施卻還是很不錯的。
先秦時,始皇帝一統天下之后,把天下分為三十六郡,廣陵這一帶在當時屬九江郡。
始皇帝以“諸侯初破,燕、齊、荊地遠”之故,急切需要加強交通以鞏固統一,於是便在戰國交通的基礎上,致力於全國交通網的建立,“決通川防,夷去險阻”,經過整修與溝通,將戰國時期各國的道路納入了以全國為規模的道路體系之中,當時,主要建成了十來條縱橫交錯的主要交通干線,這些主干線四通八達,把整個剛剛一統的帝國完全地貫穿了起來。
這些道路,直到現在都還在用著。
比如荀貞當年出仕過中尉的趙國,其境內就有這些道路中的一條的一部分,即“邯鄲廣陽道”之一部,——這條邯鄲廣陽道在戰國時就有的了,并且在當時就已經具有著重要的意義,此路經河東、上黨,或由河內北上至邯鄲、廣陽、右北平,直達燕趙之地,是和太行山平行的一條交通要道,戰國時,趙國的都城邯鄲與燕國的都城薊都在這條交通線上。
趙國境內有始皇帝時期修建的大道,廣陵郡內也有。
而且不但是一條,有兩條。
一條是“三川東海道”。
始皇帝三十五年,“立石東海朐界中,以為秦東門”,“朐”,說的是朐縣,即今徐州東海郡之朐縣,——徐州有個大豪商,家財鉅億,僮仆萬人,荀貞此次來徐州,有好幾個人是他想要招攬到手下的,這個巨賈便是其一,此人即朐縣人糜竺,當年的“秦東門”就在糜竺的家鄉,始皇帝立石在朐縣界中,當年走的那條大道就是三川東海道,此道由關中向東直達海濱。
這條道,有很長一段是和黃河并行的,這一與黃河并行之區段又被叫做“成皋道”等。
這條大道貫穿的地區不管在秦時,還是在現下,皆為經濟發達、人煙稠密之地,如荀貞的“家鄉”潁川便就在這條道上,由秦至當下,數百年中,這條大道一直都是承當運輸量最大的交通干線,也因而成了一條兵家爭先搶據之道,昔年楚漢爭雄時期,劉邦軍與項羽軍就曾攻守進退,據此道反復爭奪。
這一條“三川東海道”嚴格說來,不能算是從廣陵郡內通過,廣陵郡只是和它沾了點邊兒,但另一條始皇帝時期修建的大道,卻是由北而南,貫通了廣陵全郡,其便是“并海道”。
始皇帝時期修建的這些大道,大多是從咸陽出發,通往帝國的四方各地,但其中有兩條卻并非如此,是不經過咸陽的,一條是北邊道,另一條就是并海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