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心而論,陶謙待臧霸確實不薄。
不以他亡命之身為罪,反舉他為騎都尉,而且如程嘉觀察到的:還很大方地給他軍糧、給他軍械、給他軍馬,默認他在開陽、乃至在瑯琊的勢力存在。
換了荀貞在陶謙的位置,大概也只能做到這個地步了。
那么在這個情況下,要想把臧霸拉攏過來,或者至少讓他“不唯陶謙之命是從”,該怎么辦?
最好的辦法就是讓臧霸意識到他的“重要”,讓他明白亂世將至,以他的能力、以他的資本,他能夠也應該更進一步,他的前途絕不應是僅限於區區“騎都尉”一職,限於區區數縣之地。
同時通過暗示讓他知道:荀貞雖然不是州刺史,只是廣陵太守,可是荀貞出身好、名聲大、背/景深厚,卻是比陶謙更有能力向朝廷舉薦他,幫助他“振翅高鳴、乘云快意”。
這樣一來,他雖然不會因此而便就干脆地轉投到荀貞麾下,——陶謙待他很好,他又是個“尚氣”的輕俠之士,即便是為了他自家的名聲著想,他也不可能會因為程嘉的幾句話就改換門庭,可只要能夠讓他由此而產生“擁兵自重、待價而沽”的想法就足夠了,他只要有了這個想法,那么萬一將來陶謙和荀貞發生爭斗,他就極有可能會因此而坐觀猶豫,遲疑不動。
只要能讓他“坐觀猶豫,遲疑不動”,陶謙的這次出使就大功告成了。
而要想達成這個目的,最關鍵的就是要讓臧霸產生“擁兵自重,待價而沽”的想法,而要想讓臧霸產生這個想法,最關鍵的則就是臧霸本人要有“英雄之志”,臧霸本人要是沒有“英雄之志”,他如果是個“守忠效死”之人,再以名利、權勢誘他,那也是沒有用的。
不過幸好的是,恰如程嘉所料,臧霸確是有點“英雄之志”的。
以臧霸的出身,如是在太平年月,當他成年后,也就是加冠后,頂多是如他父親一樣,憑借家勢、族名和個人的聲望被縣中辟為吏員,等過了三十歲,有可能會成為縣寺的一個“曹掾”,如果運氣好,也有可能會被郡府征辟,但是頂天了,他最多也就是能做到“郡府曹掾”的位置,很難再上一步,可眼下亂世將至,他卻以三十之齡便擁兵一方,成為比二千石的騎都尉,那么做為一個“亡命藏伏十余年、暗通泰山、瑯琊豪杰、正值壯歲的輕俠之徒”,相比治世,他當然是更喜歡現在,也當然是更希望能果如他之所料和程嘉之所言,亂世會真的到來,而有了手上的這萬余兵馬,他自也當然是更渴望能夠在這即將到來的的大變潮流中再進一步。
只要他有這點“英雄之志”,事情就好辦了。
程嘉做得很成功,臧霸知道荀貞和陶謙不和,也知道荀貞出身好、來頭大、靠山硬,所以在聽懂了程嘉的暗示后,他雖然沒有明言,卻也沒有再說什么,只是很熱情地命軍中備宴,召來麾下諸將,晚上給程嘉接風洗塵,以示歡迎,——從他的行動可以看出,他已經心動了。
賓主和睦,歡洽一席。
程嘉此次的目的達成,沒有在臧霸軍中多留,次日一早辭別臧霸。
他沒有直接回廣陵,而是先去了開陽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