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孫堅的信寫好,荀貞遣人加急送往長沙。
去潁川議糧的辛璦和去丹陽募兵的姚昇抵達了目的地,時有書信送回,報告他們各自的進展。
正如荀貞的預料,姚昇做為揚州本地人,配以烏程姚氏的名望,加上荀貞身為袁黨一員的身份,與曹操、袁紹交好的丹陽太守周昕不但一點兒都沒有為難他,還大力地配合、支持他。
丹陽多山,山多山民,這些山民有的是為避稅而逃入山中的漢人,有的是世代居住山林的野人,所謂“丹陽出精兵”,這個“精兵”多即指這些“山民”。
周昕一道檄令下去,丹陽各縣的縣寺皆遣人入山,以米肉糧餉為誘,為姚昇招募壯勇。
朝廷在丹陽募過很多次兵,丹陽郡府、各縣對此都是輕車熟路,進行得很順利。
據姚昇信中回報,現已招募到了三千多的精勇,——這還是在淘汰掉了不少不合格的山民后。
辛璦雖生性疏狂,卻非不知輕重緩急之人,到了潁川后,他先后與荀氏、辛氏族中的長輩密議,又密見樂進,也大致敲定了將來荀貞到潁川后的“借糧事宜”。
他在寫給荀貞的信中,匯報了議糧的順利進行,同時還提到了荀、辛族中和潁川一些士族近期的情況和動態。
韓馥前時被董卓拜為冀州牧后,為了能抗衡冀地士族、在冀州站穩腳跟,曾經專門遣騎回到他的家鄉潁川,大張旗鼓地請迎潁川士人入冀,以壯其聲勢、擴其羽翼,潁川士人接受他的邀請、去到冀州的為數不少,如辛氏族中的辛評和辛毗兄弟,如荀貞昔日在潁川郡府的同僚、出身陽翟郭氏的郭圖,都去了冀州,現俱在韓馥的府中。
韓馥也邀請了荀氏,一方面是荀貞暗通聲氣之故,一方面也是個人的眼光所見,荀氏上下現皆已清楚知道天下將亂,在經過商議和再三地斟酌、考慮后,族中最終決定讓荀彧的四兄荀諶接受了韓馥的邀請,繼辛評、辛毗、郭圖等人之后,不久前剛去了冀州,——荀氏既知天下將亂,而明明族中有荀貞在廣陵為太守,麾下精卒強盛,卻為何不全力幫助荀貞,而竟分出了荀諶去冀州?其實并不奇怪,原因很簡單:這是世家大族在亂世中的自保之策。
荀貞雖是荀氏族人,雖也是一地太守,可卻只是帝國境內百余郡國長吏中的一個,將來天下果然亂后,前程如何還孰是難料,荀氏一族數百口不可能全都掛在他這一棵樹上,而韓馥是潁川人,與荀氏是老鄉,現又為冀州牧,形同一地諸侯,表面上的實力遠勝過荀貞,分一人去他那里,不管是對宗族來說,還是對荀貞日后的發展來說,都應只會有好處,不會有壞處。
就如辛氏,辛璦是死心塌地要跟著荀貞了,而辛評、辛毗卻則遠去了冀州,這看似是他們各自不同的個人選擇,可從宗族角度來看,事實上卻都是一樣的性質,都是最為妥當的決定。
除此之外,辛璦還寫信告訴荀貞了兩件很重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