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出使北海,因為奉了荀貞之令,見過孔融后,荀攸和陳群又去造訪了下鄭玄、管寧、邴原、孫乾,并去了趟太史慈的家里,這一趟走的路著實不少,故此直到現在才回。
荀貞、戲志才、程嘉等人迎了荀攸和陳群進府,在堂上落座。
荀貞觀看荀攸和陳群的面色,笑道:“這一趟遠行累得不輕吧?”
荀攸還好點,他這些年跟著荀貞南征北戰、東奔西走,慣了風餐露宿,這點路程不在話下。
陳群一來年輕,正是“長身體”的時候,二則以前也很少出過家門遠行,這一趟來回一兩千里地下來,確是累壞他了,臉頰都有點消瘦,好在盛夏早過,日光不烈,倒是沒有曬黑。
累歸累、瘦歸瘦,陳群的精神很好,聽荀貞問起路程,興致挺高,說道:“往日在書齋讀經,甚少遠游,今次赴北海、轉東萊,沿途所見,頗多感觸啊。”
“噢?有何感觸?”
堂上沒有外人,陳群直言不諱,說道:“以前只是聽說天下州郡的形勢有多么的壞,黃巾、寇賊有多么的猖獗,親眼見到的不多,這一次,我卻是親眼看到了。”
“看到了什么?”
“徐州境內尚好,東海、瑯琊雖有盜賊,但并不太多,一出瑯琊,方入北海境內,便接連遇到小股寇賊、成群流民,越往北走,越見郡內的一片凄涼,麥田荒蕪,亭舍塌廢,鄉無人煙,白骨積野,路邊時見倒尸。到高密時,縣外更是有成千的黃巾流寇出沒,擄掠燒殺,連近郊的莊園塢壁都無不緊閉,道上不見行人,要非阿兄派來的虎士護衛,我與公達險都不能入城。”
陳群在去北海前就知北海郡黃巾猖獗,可他常年在潁川,中平元年潁川黃巾起事時聲勢固大,可沒多久就被荀貞、皇甫嵩等給平定了,后來到任豫州為牧的黃琬也一直都在不遺余力地擊討豫州各地的盜賊和黃巾余部,所以這些年豫州境內的治安總體還算不錯,而到了廣陵后,廣陵的治安也不錯,故此對“北海黃巾猖獗”這幾個字,他也只是想象而已,直到入了北海郡內,看到了實況,他這才知道北海的黃巾到底有多猖獗,沿途所見給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卻說北海的郡治在劇縣,他和荀攸為何要入高密?
無它緣故,是為了完成荀貞的命令。
荀貞叫他和荀攸順道見一見孫乾等人,而孫乾就是高密人。
高密的大姓很多,如鄭玄家,從前漢起就是高密望族,如劉氏,前漢武帝之孫高密王劉弘的后裔,如鄧氏,南陽鄧氏的分支,光武帝封鄧禹為高密侯,食高密等四縣,鄧氏在高密就留下了這一支,再如張氏、徐氏、東鄉氏、叔孫氏,甚至還有老子的一支后裔李氏,等等,而孫乾的家族孫氏也是其中之一,并且是其中的佼佼者,其族中現下有不少人出仕朝廷、州郡。
荀貞在叫荀攸、陳群去北海前,打聽過孫乾,聽臧洪說起過此人頗有名於青、徐,很得鄭玄的賞識,當時還有點奇怪,孫乾留至后世的事跡似乎沒有多少,但沒想到在當下卻是頗有名聲,更難得是,竟還得到了大儒鄭玄的賞識,后又細問之,知曉了他的家聲和籍貫,這才恍然明曉,不用說,孫乾之所以能有此名望、并得到大儒鄭玄的賞識,除因他本人的才能外,當然也和他的家聲與他同鄭玄為老鄉有極大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