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貞問道:“可見到孫乾了么?”
“不久前,孫乾被鄭公舉薦,出仕到了州中,我和公達此行卻是沒能見到他,不過倒是在安丘縣見到了孫氏族中的另一人。”
“何人也?”
“孫嵩。”
“孫嵩?”
“正是。”
這個名字挺耳熟,荀貞略一回想,記起了此人是誰,卻便是孫賓石了。
孫嵩,字賓石,他不是高密人,是安丘人,安丘離高密不遠,幾十里地,安丘孫氏和高密孫氏雖非同宗,但往上多數幾代,也算是同族。
荀貞早年跟著荀衢讀書時,聽荀衢說過孫嵩的故事。
桓帝延熹年間,中常侍唐璜的兄長報復名士趙岐,盡殺了他的宗族親人,獨趙岐帶著他的從子趙戩得以脫逃,亡命在外,逃難四方,去過很多地方,后來叔侄二人潛藏在了北海,在市上以賣餅為生,正好有一天被乘車逛市的孫嵩碰到,孫嵩觀其氣度不凡,察非常人,於是請他上車,對他說道:“我看你不是賣餅的,你藏在市中,操此賤業,要么是為避仇,要么便是觸法亡命。我乃北海孫賓石是也,家有百口,可以匿藏你。”孫家乃北海望族,趙岐素聞孫嵩之名,因是實言相告。孫嵩便把他帶回了家里,對母親說:“我這次出去,交了一個生死與共的朋友。”把趙岐迎到堂上,饗之極歡。之后,趙岐便在孫嵩家中的復壁里藏居了好幾年,——復壁即墻中的夾層,豪強大族家中多有此類密室,或用於藏財貨,或用於匿亡命。
說起來,孫嵩救趙岐這件事和荀貞匿藏許仲雖然看似不同,趙岐和許仲一個是儒家名士、一個是鄉野輕俠,一個是因直獲罪,一個是因孝殺人,可孫嵩和荀貞分別隱匿他倆的性質其實都一樣,俱是在“罔顧國法”,所匿藏的俱是朝廷緝拿的犯人,這就是當下的風氣,時人中雖有對此抨擊的,但更多的卻是稱贊、褒揚,認為這種舉動是“重義”。
孫嵩的名聲雖然不小,不過卻一直沒有怎么出仕,只在州郡當過幾年的掾吏,他今年五十多歲了,又逢當下亂世,也早沒了仕途上的追求,如今閑居在家。
荀攸和陳群沒有見到孫乾,反正安丘在往劇縣去的路上,於是就順道去拜謁了下孫嵩。
程嘉也知孫嵩的事跡,聽了他兩人居然順道去見了見孫嵩,不由看了看荀攸和荀貞的面色,心中想道:“孫嵩之所以揚名是因為他救了趙岐,而這趙岐之所以亡命是因為得罪了唐衡的兄長,這唐衡說起來可是文若的妻父,也不知公達見了孫嵩后尷尬不尷尬?”
唐衡是潁川人,他老來得女,本想嫁到汝南傅家,但為傅家所拒,於是找上了同郡的荀家。唐衡和徐璜等四個宦官合稱“五侯”,勢傾朝野,時為荀氏家長的荀緄為保宗族,迫於無奈,只好答應了他的請求,把這門親事定在了那會兒還很小的荀彧頭上,后來荀彧長大,唐家的女兒也長大了,便在幾年前兩人成了親,——諸唐雖早死滅,唐家的權勢也早就沒了,可既然答應下來了,不管是被迫還是真心,作為州郡冠族、世代經書傳家的荀氏卻不能違背承諾。
因是,程嘉有了“也不知荀攸見到孫嵩后尷尬不尷尬”之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