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因為后/臺上傳的問題,傳重復了,vip不能刪,所以只能留著,致使有的同學重復訂閱了一節,非常抱歉,已改掉了昨晚重復上傳的內容,換充了新的一節。
——
荀爽、陳紀相繼到了洛陽,十二月中傳來消息,說荀爽剛到京城,就又被朝廷改拜為司空。
司空是三公之一了,從被征平原相到位居公位,前后只經過了幾十天。
這等升官的速度,火箭都比不上。
原本歷史上沒“荀貞”的時候,荀爽從平原相到司空就只用了九十三天,這一世有了荀貞,董卓為分化袁黨,示好荀貞,荀爽升官的速度難免就會更快了。
司空本是楊彪,荀爽做了司空,楊彪被轉拜為司徒。
司空、司徒雖都是三公之一,可細說起來,還是有點不同的:司空掌水利、營建事,司徒“掌人民事”,地位上,司徒比司空更貴重一點。不過相比之下,最為貴重的當然還是掌軍事的三公之首“太尉”了,董卓自任相國,空出了太尉一職,遂又拜司徒黃琬為太尉。
早在九月時,董卓立了新帝后不久,他就拜豫州牧黃琬為司徒,按說三公應在朝中,可有了早前張溫以太尉之身而領兵在外的“故事”,黃琬卻是沒有立刻就回洛陽朝中,——他要是當時就去了洛陽,后來也就不會有曹操差點死在豫州的事兒了,不過他當時可以以“州事未清”為借口不去洛陽,現在董卓又給他升了官,而董卓新任的豫州刺史孔伷也早到了豫州,整天閑得著急,他卻是不能再戀棧不走了,在得到任命后不久他即啟程離開豫州,去了洛陽。
本朝的三公雖然本就換得勤,因所謂“天人感應”的說辭,一有各類的天災**就必換相對應的三公,可像如今這樣短短幾個月就換來換去,三公換了幾遍的情況卻亦是少見。
自董卓入其是新帝登基以來,董卓一系列的人事任命讓人眼花繚亂,又是三公替換,又是征辟名士入朝,又是大用黨人子孫,又是把親信的將校安插入禁軍各部,又是外任孔伷、張邈、張咨、劉岱等人為州郡長吏,而歸根結底,其所為者不過是兩個目的罷了:一為掌控洛陽諸軍,增強軍事實力,二為示好、拉攏士人,試圖得到士族的擁護和支持。
荀貞讀完洛陽新傳來的消息,將之放到一邊,望了望堂外陰霾的天色,心道:“眼看年底將至,想來朝中和地方的人事在今年應是不會再有什么大的變動了。”
朝中、地方的人事會不會再有變動無關緊要,讓荀貞有點煩心的是:從袁紹出逃、預備起兵開始,到現在好幾個月了,可這討董起兵的具體日期卻竟然至今都還沒有能確切敲定。
因了周毖、伍瓊、何顒等人的說動,如張邈、劉岱等親袁紹的諸人皆已經由董卓之手成功外任到了州郡就職,手下也都已各聚了不少人馬,又再如曹操、鮑信等人雖非郡國長吏,可也都已分別各聚了不少人馬在手,而袁紹亦得了渤海太守之任,也算是有了起兵之地,按理說,起兵應就在眼前了,并且依按荀貞的記憶,如他所記不差,這起兵也確是應該就在不遠之后。
可是,因了兩件難事,這起兵的具體日期和具體計劃卻是直到現在還沒能敲定。
兩件難事:一件是袁紹雖有了起兵之地,可韓馥卻派了幾個州從事在渤海監視他,阻撓他募兵備戰,再一件是起兵容易,可要想找到一呼百應的“大義”卻難。
先說這第一件難事,韓馥忌憚袁紹,生恐冀州的實權被袁紹奪去,所以在董卓追捕袁紹時,他雖因自家是袁家的故吏,為了自家的名聲著想,沒有出賣袁紹,可在袁紹到了渤海郡上任后,他卻接連派了好幾個親信去到渤海,守住袁紹,限制他的行動,使他不能一心備戰。
第二件難事,董卓雖然操持朝廷,可朝廷畢竟是朝廷,袁紹名聲再大、再有聲望,如沒有一個合適的借口,就算荀貞等人仍會跟著他起兵,可荀貞等手底下的人卻不一定會敢跟著起事。漢家四百年的天下了,民心猶存,沒個合適的借口,沒幾個人敢跟著袁紹進攻都城洛陽的。
荀貞記得,原本的的歷史上,應是橋瑁解決了這兩個難題。
可眼看年底就要到了,橋瑁卻怎么還沒有發動?
姚昇在月初時回到了廣陵,隨行帶回的有五千丹陽壯勇。上個月底,今冬的第一場雪后,荀貞借天寒地凍、民乏衣食之機開始在廣陵募兵,至今不到半個月,已招募到了四千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