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貞的年齡雖比郾縣令小得多,可他的名頭而今卻是天下皆知,不知比這郾縣令高出多少,郾縣令得他這般褒譽,受寵若驚,歡喜不已,連聲說道:“下吏不過是個粗鄙的人,哪里敢言‘高才風流’?倒是將軍,數月不見,英武更勝往昔。”
荀攸、陳群、辛璦三人立在邊兒上,笑吟吟看著荀貞和郾縣令寒暄。
從見到荀貞到現在,樂進一直沒有機會和荀貞說話,此時等到荀貞和郾縣令的對談告一段落,他再次伏拜,大聲說道:“進拜見主公。”
荀貞前世時讀三國類的書,如《三國演義》,常見書中有“主公”一詞,而穿越到這個時代后,無論是他位卑為亭長、有秩薔夫時,又或他位尊如太守、縣侯時,卻都幾乎無人以此二字來稱他,不過因身處這個時代日久,荀貞很了解當下的稱謂習俗,所以對此倒也并不奇怪。
“主公”和“明公”看起來挺像,只差了一個字,可意思卻截然不同。
明公里的“明”字是褒義詞,意謂對方“賢明”,通常是被下吏用來稱呼長吏的,而“主公”里的這個“主”字卻和“公”字一樣都是尊稱,是“主上”、“主人”之意,只有自居為“家仆”、“家奴”和一些自居為“家人”的人才會以此二字來稱呼那個對應的“家長”。
事實上,在真實的歷史中,三國群雄里邊,只有劉備手下的人才常以此二字來稱呼他,如曹操、孫權等的手下卻極少有人以此來稱呼他們,由此也可見劉備和曹操、孫權等的不同,劉備用人是“以性情相契”,換言之,是把對方當成了兄弟、家人,他把對方當兄弟、家人,對方也就把他當兄弟、家人,所以,如關羽、張飛、諸葛亮等等,就常以“主公”來稱呼他。
簡單說,“明公”是公家的稱呼,下吏稱長吏;“主公”是私家的稱呼,家人稱家主。
樂進現為潁川郡的郡吏,卻當著眾人的面稱荀貞為“主公”,他這是在借機向荀貞剖明忠心。
也難怪他會有此舉動,他雖和荀貞相識甚早,是最早投到荀貞手下的人中之一,比陳到、程嘉這些都早得多,可他這些年一直都待在潁川,沒有跟在荀貞身邊,時間一長,他難免就會有點“不自安”,擔憂會因此而和荀貞疏遠,故此今日與荀貞一見,他即以“主公”稱之。
荀貞一聞此稱,即明了了他的心思,上前也親自把他扶起,細細打量,笑道:“文謙,上次在潁川見你就覺得你比以前瘦了不少,這才幾個月沒見,你怎么更瘦了?”
“日夜思念主公,豈能不瘦?”
荀貞失笑,拍了拍他的手臂,笑道:“今我回潁川,大概不會很快就走,等到了陽翟,你我再把酒歡飲。”
“諾。”
郾縣令在旁說道:“又何用等到陽翟?下吏已在縣中備下酒宴,為將軍洗塵。樂君既思念將軍,今晚便可與將軍把酒歡敘了。”
荀貞搖了搖頭,說道:“足下好意心領,我卻不能在郾縣多停。”他問樂進,“文謙,我前日在路上聽到消息,說董卓數日前遣軍至陽城,殺良虜女,舉郡震驚,此事可有?”
“確有其事。”
“卿掌郡兵,今來迎我,郡界安穩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