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是本月初,董卓以災異奏免了黃琬、楊彪,改以以光祿勛趙謙為太尉,太仆王允為司徒。
趙謙、王允兩人都是荀貞的熟人了。
討黃巾時,王允是豫州刺史,荀爽、孔融當時都被他征辟,在州府為從事,荀貞那時尚在潁川,接過他的駕,與他見過。趙謙在黃巾亂時是汝南郡的太守,他的從父故太尉趙典在太常任上時舉過荀爽為至孝,算是荀爽的一個舉主,所以在荀貞從皇甫嵩去汝南討黃巾前,荀爽曾特別交代荀貞,叫他不要失禮於趙謙前,荀貞到了汝南,與趙謙相處得不錯。
要在太平時,王允、趙謙分被拜為司徒、太尉,荀爽又是司空,三公要么是熟人,要么是宗親,這對荀貞的仕途會是頗有利的,只可惜,現下董卓專權於朝中,荀爽三人與董卓皆非同道,今所以能為三公者,只是董卓為了拉攏士大夫罷了,實際上是朝不保夕,也不知能在這三公的位上待多久,對荀貞卻是除了能借之提升點自家的虛名外,於實利上并無半點好處。
和這道消息一起來的還有一道消息。
董卓要遷都,朝中反對者甚眾,城門校尉伍瓊、督軍校尉周毖兩人亦在其中,固諫之,惹得董卓大怒。他痛罵伍瓊、周毖:“卓初入朝,二君勸用善士,故卓相從,而這些人到任后卻皆舉兵相圖,這是你們兩個人出賣我,我有什么對不起你們的!”遂將伍瓊、周毖收斬之。
這是本月十日發生的事情。
伍瓊、周毖被殺后,之前也曾堅決諫阻過董卓的楊彪、黃琬感到恐懼,——他兩人之所以被董卓找借口免去公位,其實就是因他兩人反對遷都之故,這時見伍瓊、周毖這兩個素被董卓信用的人都被董卓殺掉了,擔憂自身不保,於是,就到董卓那里謝罪。
董卓自到洛陽,雖然恃兵稱雄,擅權朝中,可他也知道他在朝中、地方的根基太淺,如果得不到士人的支持,那是萬萬不行的,所以一直克己忍讓,一方面不給他帳下親信的諸將太高的官銜,至多拜一中郎將而已,另一方面則百般向士人示好,把公卿重位都授給名士,可現在卻因憎怨之怒而殺掉了周毖、伍瓊,這勢必會使他之前的努力毀於一旦,并且還將會大不利於他遷都與抗擊關東聯軍,故此,事后也感到后悔,見黃琬、楊彪親來謝罪,他雖不待見此兩人,然卻也隱忍脾氣,好言應對,非但沒有再收拾他倆,反而還又表他二人為光祿大夫。
聞知朝中近日發生的這些事,荀貞不覺長嘆。
戲志才、荀攸、荀彧諸人也在側,亦發浩嘆。
荀貞嘆道:“本初能為渤海太守,德瑜之力也,設無德瑜,也許就不會有今日之關東起義兵。而今義兵俱起,我等出軍討董在即,德瑜先亡,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又道,“周督軍與董卓同州,深得董卓信愛,董卓擅權朝中,他如圖富貴,早達之也,卻秉持正氣,與董卓虛與委蛇,心向漢室,如此義士,天竟不惜,而與德瑜一日俱亡。一日之內,死二英杰,哀哉惜哉!”吩咐帳外,“設壇,準備祭品,召集各部校尉,我要祭此二君。”
有道是:哀兵必勝。荀貞大張旗鼓地祭奠伍瓊、周毖,顯露出沉重的哀傷,許仲等雖大多壓根就不知道此兩人是誰,可身為荀貞的部將,見荀貞這般哀痛,受其影響,卻也難免就會提足一口氣,又正如他們受荀貞的影響一樣,他們部中的中下級軍官從而也就會受到他們的影響,再接下去,兵卒因而也就會受到影響。尚未出戰,部隊的士氣就得到了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