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志才不贊成孫堅等人的意見,他說道:“注城雖小,駐軍也少,然城頗堅也,此之可謂‘小硬’。以我數萬之眾,攻此小城,固不難取,然卻也不易拔,如想克之,少說也得一兩天。這不利於我軍的軍心、士氣。以我之見,不如留一部兵馬圍困此城,然后以主力疾進,直取陽人聚、廣成聚的董軍主力,只要能把這股董軍主力擊敗,此區區小城,不戰即可勝之了。”
戲志才說得有道理。
注城雖然小,城不大,城里的董軍也不多,只能算是董軍的一個軍事據點,可卻也正因為其小,所以不利於揮荀貞、孫堅等部兵多的優勢,——你兵馬再多,可城的周長就這么大,你展開不了太多的軍馬同時去攻城,也就是說,只能用少部分的兵馬去圍城、攻城,大部分的只能在邊兒上看著,如果注城不堅,一戰即可取之,那倒也罷了,可根據偵察,主城雖然小,但城墻不低,防御措施也較為齊全,城里的又都是精兵老卒,這樣一來,圍城這一方肯定就難以勝,要說一兩天內就能把此城攻下,其實也算是“勝”了,可對那些占大多數的新卒來講,他們目睹此番景況,卻免不了就會嘀咕:“幾百董軍,一個小城就打兩天,那碰上董軍的主力怎么辦?豈不是會更難打了?”這就對軍心、士氣不利。
并且還有一條,攻城的相比守城的,通常情況下都不占便宜,以下擊上,傷亡必然不少,這也不利於還沒經歷過大戰、慘戰的新卒的士氣。
荀貞問荀攸和荀彧,問道:“卿等以為呢?”
荀攸、荀彧贊成戲志才的意見。
孫堅沉吟片刻,說道:“志才言之有理。”
丁猛說道:“戲校尉說得甚是,不過我卻有一點別的意見。”
戲志才說道:“校尉請講。”
“既然注城不易取,校尉擔憂會有損士氣,那何不圍注城而不攻,誘董軍主力來救?”
丁猛這個建議從表面上看來是不錯的,圍城打援,這是以逸待勞,把敵軍調動到己軍準備好的戰場上,從而取勝的不二法則,可是丁猛卻忽略了關鍵的一條。
郭嘉、徐卓等也在帳中。
郭嘉這時說道:“丁校尉此言差矣。”
丁猛看去,見是郭嘉說話,因知郭嘉出自荀貞族中的私學,深得荀貞喜愛,所以他倒也不以郭嘉年輕而小看他,端容說道:“噢?不知我何處差了?敢問足下高見?”
“校尉忘了我軍剛大勝了董軍一陣。”
丁猛頓時醒悟,一拍腦門,說道:“是了,荀侯剛大勝董軍一陣,殲了董軍千騎,董軍現必正喪膽,畏我兵多將勇,雖見我圍注城,十之**恐也不會來救。”
郭嘉說道:“正是。”頓了頓,又補充說道,“如果注城是必爭的要地,那么我軍雖是剛大勝了董軍一陣,他也極有可能會不得不來援救,可注城并無什么重要的戰略地位,對董軍來說,丟了也沒多大的害處,如此,董軍就很有可能不會來救援,使我空圍其城,不得其援。”
陽人聚、廣成聚的董軍才數千人,他們剛大敗了一陣,損失了千騎精卒,膽氣正弱,而荀貞這邊不但是挾大勝之威,且兵馬盛壯,足有三四萬之多,而注城又非什么戰略要地,那就算是把注城給圍個水泄不通,陽人聚、廣成聚的董軍也肯定不會來救援的。
注城如是,梁縣也如是。
圍梁縣待董軍援,除了以上的不可能之處外,還有一個麻煩:那就是梁縣在汝水南岸,董軍如果要來救援還得過河,半渡而擊的故事人人皆知,董軍更不會冒此奇險來救梁縣了。
所以說,圍城打援,不管是圍注城,還是圍梁縣都不可行。
孫堅說道:“取注城會不太容易,圍注城則可能會等不來董軍的援救,這樣看來,也的確是只有如志才所說的‘繞注城、直取董軍主力’一途了。”
荀貞問謝容、丁猛、劉秉:“君等以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