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進所統的是潁川郡兵,按理說該歸“潁川太守”孫堅指揮,可孫堅明知樂進是荀貞的死忠,自是不會提出這等要求,而樂進當然也不會主動跑到荀貞面前說他應該聽孫堅的軍令。
所以,荀、孫軍中眼下就形成了這么一個“不正常”的局面:潁川兵不從“本郡太守”之令,反而卻聽從荀貞的命令。
不過話說回來,盡管如此,樂進統帶的畢竟是潁川兵,而他本人雖得了荀貞表為“校尉”,可論其本職,卻也是在潁川郡府任職,所以,荀貞在決定用樂進為本陣右翼后,并不是直接用的下軍令之方式,而是以“征詢意見”的口吻來詢問孫堅的意思。
孫堅自無異議。
樂進本人的軍事能力,孫堅可能還不太清楚,但對樂進沉勇果毅的性格卻已是有所了解,但凡有這等性格的人,都絕非庸人之才,并且,潁川郡兵中的那些“老卒”,也就是樂進這些年來一直在操練的那兩千多“正牌郡兵”的精銳程度,孫堅也是親眼所見過的了。
由樂進和他的本部潁川兵來當荀貞本陣的右翼,荀貞放心,孫堅也放心。
左、中、右三軍定下,出戰的陣勢已成。
荀貞為主將,統中軍之眾,孫堅、樂進各領精銳,分為兩翼。
中軍做為主陣,擔負的是主攻任務,兵馬應該稍多,荀貞從本部中抽選出了五千步騎,盡是敢戰精銳,他的舊部義從幾乎其中;孫堅、樂進則各從本部抽選了兩千精銳。
如此,出戰的三軍合眾共計九千。
劉秉的三千本部在汝水南岸,其任務是看住梁縣城內的董軍;又留下了兩千人,由孫堅帳下的猛將程普統帶,命之駐守在注城城外,以看住注城城內的董軍。除掉這五千人,余下還有兩萬多步騎,多為新卒,這些人馬就是此戰的后備力量了,由荀成、謝容、丁猛諸校尉統帶。
各軍議定,荀貞又來到地圖前。
他指著陽人聚、廣成聚中間的董軍大營,說道:“董營北為汝水,地狹潮,南三十里為丘陵,地崎嶇,我如進戰,南、北皆不可列陣,西邊更不可也,唯一可選的戰場只有、也只能是董營的東面。我早已遣斥候去探看過了,董營的東面是一塊平地,雖頗有農田,然今天氣尚涼,土地未軟,亦足可鏖戰其上。故此,我意便列陣董營之東,與之戰也。諸君以為如何?”
北為汝水,“背水而戰”是兵家大忌,不是每個人都是韓信,也不是每場戰爭都需要用此險計的,所以北邊不可取。
潁川郡內多是平原,可出了潁川郡,入到河南尹地界就漸多丘、山,稍遠一點如洛陽周圍不說,山川環繞,乃是四塞形勝之地,就說梁縣、注城附近,梁縣東南有霍陽山,注城往西十五里有鳴皋山,往西南十五里又有空峒山,方圓百里之內也實是山嶺眾多,陽人聚、廣成聚的董營南邊三十里處就是一片丘陵地帶,這里地勢崎嶇,顯也并非布陣之所。
北、南皆不可取,西邊更不能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