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那日兵到滎陽汴水岸邊。||
洛陽與山東相連的交通要道共有四條,一是孟津渡,由此可過河入到冀州;一是轘轅關道,即河南尹與潁川郡交接處的那個轘轅關,由此可過嵩山入豫州;再一個便是荀貞、孫堅走的梁縣、伊闕關一道,此地乃是從荊州、潁川南部直通洛陽的大道;最后一個就是滎陽這里了。
從洛陽東出,沿伊洛河谷經偃師、鞏縣,穿過汜水、滎陽谷道(即虎牢關隘道),可直下鄭、汴。
這一條路的咽喉地帶正是在汜水關、滎陽一線。
所以,曹操在到滎陽前,徐榮可以不大舉進攻,然一旦他抵達滎陽,徐榮就必須要進攻了,如再不攻,那就等於是放曹操輕松松地過了洛陽東邊的防線,再往西去,直到洛陽,幾乎一馬平川。
一方面,曹操到了這里,徐榮必須要大舉進擊,加以阻擋;再一個方面,這一帶也是個險地,基本是處在黃河南岸黃土原的一條狹縫中,每當雨后,泥淖難行,苦不堪言,換言之,也就是說,對嫻熟兵法的人來講,這里也是一個對防守一方很有利的反擊佳地。
故此,徐榮選擇在了這里大舉迎擊曹操。
曹操與徐榮在此地鏖戰了一天,因為敵眾我寡,又徐榮統帶的俱為精兵,遂大敗,兵卒死傷過半,鮑韜、衛茲俱皆戰亡,他自己也被流矢所傷,乘的坐騎也受了傷,他從弟曹洪遂以己馬讓之,曹操初推辭不受,曹洪說:“天下可無洪,不可無君”,執意要將坐騎讓與曹操,曹操這才騎上。——由曹洪這句話也可見當時情勢之急,“天下可無洪”的話都說出來了,曹洪這是抱了必死的決心。曹操騎馬,曹洪步從,逃到汴水岸邊,水深,不得渡,曹洪沿著河道搜尋,找到了一艘渡船,於是曹操、曹洪兩人乃得以逃出生天,乘船渡河,回到了酸棗。
到了酸棗后,曹操見張邈諸人依舊是置酒高會,不圖進取,既惱又怒,氣得不得了,想他曹操為了討董,連命都差點丟了,張邈等人倒好,卻居然還在這兒飲酒清談,歌舞升平,是可忍,孰不可忍,曹操沒能忍住怒氣,當面指責他們。
可再指責也沒有用,張邈等人本就怯戰,見曹操、鮑信大敗而歸,更是不敢提“出戰”兩字。
把曹操氣得,回到帳中,就提筆給荀貞寫了一封信。
他在信中講述了與徐榮交戰的經過,——荀貞和孫堅便正是從他的這封信里才知了他戰敗、逃亡的具體過程,講完這些,他筆鋒一轉,直言說道:酸棗諸公非可成事者也,徒擁虛名,而無膽能,不足以謀,討董之事,最終還是得靠我等,只是我兵敗滎陽,士卒折損多半,而今兵少,暫不能再與卿聯軍共進,卿可先在潁川等我,待我去揚州募了兵馬回來,再與董戰。
去揚州募兵云云,是因為曹操的從弟曹洪與揚州刺史陳溫素善,曹操與丹陽太守周昕又是老交情,而丹陽又是天下知名的產精兵之地,所以他決定去揚州募兵,以補充損失。
荀貞讀完他的信,對孫堅嘆道:“先時,起兵前,孟德離洛歸家,險死在豫州,今兵擊董卓,他又大敗於滎陽,復險些身死,數月之間,兩陷死地,可觀他此封來信,卻毫無氣餒畏怯之意,仍是雄壯不減,志氣愈奮,所謂百折不撓者,說的就是孟德這樣的人吧?”
漢末三國之際,要說“百折不饒”,首先當是劉備,可如細究之,曹操也是一個百折不撓、心志堅毅的人,——事實上,不止劉備、曹操,但凡能於青史留名的,又有幾個是軟弱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