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貞示意典韋先退出去,冷著臉說道:“你既言稱是久慕我的威名,那怎還敢在我面前無禮?”
“璋豈敢在將軍面前無禮。將軍說的是璋方才出的那聲鼻哼么?那聲鼻哼實非是璋無禮而,而是璋因見將軍贊此人勇武,而璋自覺比他更為勇武,故此沒忍住,有了那聲鼻哼。”
姚攽是個好俠尚氣的人,潘璋剛才那聲冷哼時,姚攽就已大怒,此時聞得他又直言說比自己更勇武,更是大怒,臉漲得通紅,要非是荀貞在這里,他怕不立刻就抽刀來與潘璋死斗了。
便是荀貞在此,姚攽也是氣忿難平,上前對荀貞說道:“這豎子既自夸比我勇武,便請將軍賜刀,由我與他比試一陣。”
潘璋意態不屑,說道:“何用刀也?我空手讓你。”
荀貞說道:“你自言勇武,可我看你年紀輕輕,我且問你,你今年多大了?”
“英雄豈在年高!”
荀貞轉怒為喜,哈哈大笑,上前把他扶起,說道:“好一個‘英雄豈在年高’,好,好啊,汝此六字,深得我心。”
他把姚攽叫過來,令他兩人握手,笑對他兩人說道:“汝二人一家吳郡,一家東郡,今能在我帳中相見,亦是有緣,既然汝二人都是來投我討董的,董卓未死,兩虎豈可相斗?我做個東道主,從今以后,我愿汝二人相交相好,如真想掙個高下,那便軍功上見,如何?”
姚攽、潘璋都是年輕人,又都是剛勇尚氣的,一見面就鬧個不對付,好在荀貞久與輕俠之輩打交道,卻是輕而易舉就化解了他兩人的矛盾。兩人齊聲應諾。
荀貞便就任姚攽為別部司馬,統那五百吳郡勇士,又以潘璋為帳前吏,留在中軍使用。
這潘璋是東郡人,大老遠地來投荀貞,而不去投臨著東郡、在東郡西邊河內的袁紹,也不去投亦臨著東郡,在東郡南邊酸棗的諸侯,卻是有兩個緣故。
一個是他家境貧寒,非士族出身,又方過弱冠之年,無顯赫之名,自知便是去投袁紹等人,也難獲其用,可荀貞不然,荀貞帳下的不少將校都是寒門出身,在用人上,荀貞并不拘泥於門第之觀,潘璋對此是早就打聽清楚得了。
再一個緣故,那就得說到中平元年時了,那一年,荀貞從皇甫嵩討黃巾,至東郡,兵威壯盛,潘璋時於城外曾親眼見之,那會兒他還年少,可就已做出了將來要投荀貞、建功立業的決定。
這第二個緣故,荀貞初是不知的,后來聽潘璋說起,這才知曉。
得知了還有這段“故事”后,荀貞饒是城府深沉,當時也不禁有了點“沒想到我是潘璋年少時英雄偶像”而來的自得。因了此層緣故,荀貞對潘璋自也更加地另眼相看。
卻說回帳中,入到帳內的共有四人,荀貞又問余下兩人的名字。
這兩人都是跟著姚攽進來的,是姚攽帶的那五百吳郡勇士中的佼佼者,姚攽代他們回答荀貞的問題,給荀貞介紹他們的名字、籍貫,年紀大點的那個倒也罷了,說到那個年約二十**的人時,荀貞卻是又聽到了一個熟悉的人名,此人卻是吳郡余杭人,名叫凌操。
凌操這個名字,荀貞有印象,但記不太清此人的事跡,只記得好像有一說,說他是被甘寧射殺的,他有個兒子名叫凌統,因而與甘寧結仇,卻也不知此事到底是真是假。
這些念頭荀貞心中一閃而過,他臉上并沒有流露出什么異樣的表情,只是對姚攽說道:“吾觀此二人皆勇士也,欲留為我帳前用,卿意如何?”
姚攽哪里有什么不同意的?他帶來的人被荀貞一眼看中,留在帳前使用,這是他的榮幸。他自無反對。荀貞因以凌操及另一人俱為帳前吏,留在中軍使用。
荀貞晚上是要宴請那五千州兵中的將校的,姚攽、凌操、潘璋剛好來到,因叫他們也一并參與,權當是給他們接風洗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