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是令人震驚,也只是令其他人震驚而已,荀貞是早就知道會有此一事生的。
即:董卓殺了太傅袁隗、太仆袁基及袁家嬰孩以上五十余口,——凡是在京的袁氏族人,無論長幼,被董卓給殺了個干干凈凈。
消息傳到陽翟,戲志才、荀攸、荀彧諸人俱皆震驚。
荀彧在得到消息的當時就來找荀貞,他義憤填膺地對荀貞說道:“董賊倒行逆施,竟誅袁氏滿門,連尺口嬰兒也不放過,兇殘無道,天人共憤!”
荀攸、戲志才也相繼來到。
荀攸面帶憂色,說道:“袁氏在京者滿門被誅,君侯,司空會不會?”
“司空”說得自是荀爽了。
戲志才搖了搖頭,說道:“司空從車駕,現在長安,不在洛陽,司空智深明遠,我聞他又與司徒王公友善,身邊并且又有君侯特意遣去的虎士相衛,料應無危。”
荀爽沒留在洛陽,而是跟著天子一起去了長安,董卓身在洛陽,便是想殺荀爽,一時也是殺不到,或者說,恐怕也是殺不了的。
為何說殺不到,甚至殺不了?因為三個緣故。
其一,是因為王允。
天子二月十七離開的洛陽,三月初五到了長安,從行的大臣們中,名位高遠的有之,品爵尊貴的有之,而如論“名實兼備”,既有高名、貴位,又有實權的,現下卻唯王允一人而已,王允現為司徒,同時是尚書令,司徒乃是三公之一,僅在太尉之下,地位尊高,尚書令掌尚書臺,是朝中最有實權的職位,現在長安朝中內外的大小事宜皆委之於王允,他外理朝政,內謀王室,行事舉動有大臣之風,極得朝臣和天子的倚仗,是而今長安朝中不折不扣的第一人,——那么說了,如楊彪、黃琬等等這些士族中的名士,都先后被董卓貶壓,王允也是一個素有清正剛直之名的名士,卻為何能坐到如此高位?無它緣故,只因他與楊彪、黃琬等人的行事作風不同,他一向對董卓曲意逢迎,阿諛拍馬,假裝服從,所以博取到了董卓的信任。
王允既得到了董卓的信任,而荀爽曾為他昔日的“下吏”,荀爽前些時有一封信寫給荀貞,又在信中隱晦地提到,說他正與王允、何顒等人密議,欲共舉誅董之事,換言之,這也就是說,荀爽和王允的關系是極為密切的,兩人乃是“一黨”,那么有了王允在外打掩護、說好話,董卓就算對荀貞不滿,想來應也不會連累到荀爽的。
其二,是因為荀爽本人。
黨錮之時,荀爽亦受其害,在禁錮之列,遠遁漢濱十余年,這么多年,他眼見耳聞,親身經歷了激烈、血腥的朝中政斗,早就深知進退隱晦之道,又精研《易》,是當代有名的一個易學大師,更是明了明哲保身之術,所以在表面上,他對董卓也一直都是并不刻意針對,有時還會“從權”,如王允一樣,奉迎董卓兩句,故而,董卓也并不是很厭惡、痛恨他。
其三,那便是因為荀貞派去保護荀爽的衛士們了。
荀貞因知袁氏滿門被誅之事,早有荀爽或會受到自家牽累之憂,故此早早的,就精選了些勇猛忠心的死士,特意派去給荀爽和陳紀,分為他兩人的護衛,一旦事有不測,在這些死士的護衛下,即便外有群敵包圍,他兩人也是會有逃出生天的機會的。
荀攸、荀彧對顧一眼,兩人心里都同意戲志才的判斷,面上憂色略收。
戲志才沉吟片刻,對荀貞說道:“袁氏被誅五十余口,此固人間慘事,可是君侯,君侯與孫將軍一直在謀議二次討董,我竊以為,單對討董而言,袁氏被誅未嘗不是個機會。”
荀貞說道:“志才你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