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說,高順實在是個異數。
也正因其異數,他在呂布帳下,和其余諸將的關系并不是很親密,呂布對他也不是特別親近,倒也不是呂布或別的人對他有看法,說他清高什么的,呂布等人大多也都很敬重他,可因為自己不能做到高順做到的這些,所以難免就會對他有點“敬而遠之”。
這也是人之常情,人皆有七情六欲,誰沒點喜好?可忽然有這么一個人,律己嚴格,什么缺點、毛病都沒,那么作為一個“尋常人”,禮重、尊敬他是當然的,可敬而遠之也是當然的。
做為呂布來說,他雖然沒有在討黃巾中立下過什么蓋世的功勞,但他是在邊地長大的,從小就和羌胡打交道,在荀貞、孫堅等人還在讀書或者浪蕩的時候,他就已經在和羌胡真刀真/槍地干仗了,最終一路因軍功而升遷至丁原的騎都尉,可以說他是刀頭舔血長大的,而他自己也確實是個有著虎賁之勇的猛士,人號“飛將”,這是拿他與李廣相比了,故而他難免自負。
因而,聽了高順的話,呂布雖知這是忠言,卻聽不進耳,拍了拍高順的胳臂,笑道:“卿言甚是,只是我今奉相國之令,來援伊闕諸關,卻不能坐視太谷被攻而不管。”
高順說道:“今雖荀貞未至,而孫堅部曲兩萬余眾,將軍前天傍晚獲勝,是因將軍率騎突至,為孫堅所未料,故能得勝,而今孫堅已有準備,將軍如再貿然出戰,萬一被圍,恐將不利。”
“孫堅部多步,我皆騎,便是孫堅有了準備,他也圍不住我!正是因為荀貞未到,所以我部才應主動出擊,先把孫堅打垮,才好解太谷之圍,如若不然,待荀貞來到,賊眾盛強,我部只三千騎,戰難勝也,太谷之圍則不可解。”
高順固諫道:“徐將軍統主力在后,三數日內即能抵達。只要等著徐將軍到,便是荀貞亦統兵至,只待將軍與徐將軍一合兵,亦是完全不用懼他與孫堅也。將軍何不稍待?”
“我自入相國帳下,向得相國恩重,久愧無功以報,今救太谷,豈可待徐榮!”
董卓恩養呂布,一是為通過呂布控制并州軍,二是因為呂布本身的武勇,可董卓這么想,董卓帳下的諸將卻不這么想。
董卓帳下多涼州人,俱驕兵悍將,很排外,便是連徐榮這等早就投到董卓軍中、并且多立戰功的悍將尚且經常受到他們的排擠,況乎呂布這個還沒有立下過什么戰功、卻居然就被董卓視如子而厚待之的人?呂布在董卓軍中也是早受排擠,看著風光,日子其實過得并不痛快。
孫堅憋足了氣,要趕在荀貞到前擊破呂布;呂布也憋足了氣,想要趕在徐榮到前擊破孫堅。
莫說孫堅排兵布陣,欲誘呂布來戰,便是孫堅不這么做,呂布恐怕也是會尋找戰機,主動進擊的。
孫堅固為江東猛虎,這呂布乃是并州飛將,兩人都是頂尖的猛將,在戰場上從來沒有怕過誰,皆自恃猛鷙,眼高過頂,這一碰頭,不打個你死我活,不拼出來個孰高孰低,那顯然是收不住手的。
呂布在高處望了多時,下邊有探馬來報:“報將軍,孫堅兵分兩處,一擊太谷,探不清兵馬數量,一列陣於太谷東南,眾約萬人。此兩陣皆為步卒。”
擊太谷的吳景、黃蓋、孫賁部離呂布這里太遠,而且中間有程普、韓當的陣地為阻,所以探馬探察不清楚那里的兵馬數量,只能探清程普、韓當這里的兵馬人數。
聽得孫堅分兵一部進攻太谷,而列萬眾於太谷的東南,呂布哈哈大笑,說道:“居然分出萬人不去攻關,卻列陣在太谷東南,果如我之所料,孫堅這是欲誘我出戰,圍我而擊之!”
成廉、魏續諸將齊齊拜倒,俱大聲說道:“愿為將軍先鋒,擒孫堅來獻!”
呂布沉吟片刻,問那探馬:“孫堅部的騎兵在何處?”
“未能探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