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泰、蔣欽身為寒家子,能得到荀貞的召辟已是驚喜交加,到了州府,又被荀貞恩寵親近,更是感激不已,再又見到荀貞麾下人物如典韋、辛璦,自忖勇不及典韋,風姿容止更無法和辛璦比,更是心折荀貞帳中人才之濟濟,兩人私下里說話,都覺得荀貞以鳴謙接下的品德,憑出眾的文武屬臣,將來必非一州可限量,本就已甘為荀貞效死的念頭由之愈發地俱皆堅定。
而對荀貞來說,原只是想招周泰,卻一下來了倆,也是十分喜悅。
不過,喜悅歸喜悅,畢竟還有許多的軍政要務需要他親自處理,所以在安置下了周泰和蔣欽后,他便將精力轉到了兩件大事上。
兩件事中,頭一件自然就是遣趙昱、荀諶去長安面圣的事。
荀貞府中、帳下有不少可以去面圣的人,但經過仔細斟酌,并在與荀彧商量過后,最終他還是選擇了趙昱、荀諶兩人。
原因有二。
荀貞現掌徐州,遣使覲見,使者必須是以徐州本地人為主,以示他已得到了徐州士人的支持,在趙昱、張纮、張昭、王朗這幾個年齡、德望較為合適的人選中,王朗已任廣陵太守,不能離郡,張昭雖和荀彧等一樣也提出了入西京覲見天子之議,但他初至,德望固足,州任尚淺,也不合適,張纮倒是可以,可他此前只因受荀貞之辟,在廣陵郡中任過職,卻是沒有供職過州中,名位不夠,王朗、張昭、張纮皆不可,如此一來,就只有趙昱可遣了。
趙昱是州別駕,有德望,名位也夠,并且他還有另外一個優勢,那就是他此前還當過陶謙的州別駕,遣他去西京,可以借由其口,告之群臣,讓朝廷知道陶謙的昏悖,知道荀貞興兵攻陶謙是“順民意、誅暴行”的義舉,而絕不是什么“以郡犯州”的擅兵自雄,不臣亂舉。
此是原因之一,選趙昱的緣故。
荀貞遣使去西京面圣,并不只是為了派人去見見天子,天子一少年,諸事不知,權皆在董卓之手,有什么好見的?荀貞看重的是天子這個身份所代表的“大義”。
所以,此次遣使,他有兩個目的必是要達成的:第一個目的就是他對荀彧等人說過的,要得到朝廷的封拜,成為真正為漢家所認可的徐州牧、鎮東將軍,從而來日如果真和袁紹反目,他上有此王命在手,下有占徐州之實,名實相符,亦足穩為己資,使吏民服,不用太過擔憂因為冀州兵強的緣故,州里會出現地方士人群起叛亂的局面。
現下已占得了徐州,雖尚有彭城國未取,泰山兵未滅,可此兩者已翻不出什么大浪來了,那么荀貞就該要開始考慮下一步的規劃了,對此,他已有了初步的想法,徐州北為青州,西為豫、兗,南為揚州,欲圖發展,只能先從這幾個州下手。而此四州,豫州雖地廣而富,實一等上州,可現屬孫堅,不能爭,剩下的便只有在青、兗、揚這三個州上邊做文章了。
三州各有優劣,論及富庶,兗、青為上,但兗、青鄰袁紹、公孫瓚,外敵強大,且現今境內黃巾眾多,如欲得之,必須苦戰,相比之下,揚州雖鄰袁術、劉表,可此二人不能與袁紹和公孫瓚相比,外敵較弱,并且境內沒什么黃巾,雖群盜蜂起,強者如祖郎、鄭寶等,亦各擁萬余眾,然以荀軍兵馬之精,卻可分而擊之,從容平定,外無強敵,內亦好定,此揚州之優。
但揚州也有劣處,而且還不少,首先,富庶不及青、兗;其次,徐州與吳、丹陽、會稽諸郡間有江水為隔,用兵不便;再次,較之豫、徐等北州,揚州因地處江南,故風俗多有不同,他如欲南下奪之,就不但只是州與州間的地域之分,而且還是南方與北方間的地域之分了,故而可以想見,如想要攻取揚州,需要面對的當地士人之阻力必然會很大。此三點是揚州之劣。
通過權衡對比之后,荀貞認為,下一步最好還是先規取青、兗,實在不行,次而求揚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