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錯,青、兗外有強敵,內有黃巾,較之揚州,難取亦難守,可越是難,只要能打下來、守得住,收獲也就會越大。
試想:取下二州之后,收數十萬的黃巾之部眾為己用,納兩州富饒的產出充軍資,實力必然大增不說,到得那時,還能以徐州為倚,用此兩州為翼,進則可謀略冀、豫,守亦足可與袁紹、公孫瓚相抗衡,若把徐州比作諸侯之資,那么得了青、兗之后,據有三州,就是天下之資,有可以一爭天下的資本了。
那么,該如何規取青、兗?
頭一件需要做的事,就是得找個由頭,否則便是出師無名。
“名”雖然是個很虛的東西,看不見,摸不著,可就像“大義”一樣,沒了這個東西,很多事情就不好辦,勉強去辦,必會為海內所指,成為“冒天下之大不韙”,而且就算不在乎天下人的抨擊,不在意會得到一身罵名,事情也不一定見得就能辦好,故而,荀貞就想著能借此次遣使去西京的機會,找到一個可以染指青、兗的機會。
那么,什么樣的機會才能使他有借口插手青、兗?
如能向朝廷要來一個青州或兗州的郡職,把他的人安插進去,之后,倘遇兵亂,又或黃巾肆虐,他安插進去的人向他求援,他自便就有了進兵青、兗的借口。
此即是他遣使面圣的第二個目的。
得到朝廷的王命詔拜,以為自己立身徐州的政治資本,再找到一個染指青、兗的機會,以為自己來日謀取天下的實際資本,這兩個目的頭一個還好說,第二個卻是不可對外人言的,所以,在趙昱之外,荀貞還得選一個自己信得過的人與趙昱一起去西京。
最信得過的當然是本族人了,本族人中於天下有名、而現又從在荀貞身邊的只有荀彧、荀攸、荀諶、荀衍四人,荀彧、荀攸,分擅政、軍,荀貞片刻也離不開他倆,荀諶、荀衍兄弟相比,荀衍的政才為優,而荀諶的口才更好,所以,荀貞又選定了荀諶也去長安。
此是原因之二,選荀諶的緣故。
從徐州到長安萬里之遙,往返得幾個月,而今天下多事,久則變多,應要只爭朝夕,以求能得先手,詔命和插手青兗的借口都是越早到手越好,人選既已定下,事不宜遲,荀貞決定遣趙昱、荀諶兩人及早啟程。
給他倆正式下達意旨之前,荀貞使人召了荀諶過來,於堂中見他。
典韋等在門外警衛,荀貞嚴令,不許任何人靠近。
堂上也沒有別人,只有荀貞和荀諶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