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二十萬石吧。”
“二十萬石,他應能拿出。”荀彧頓了頓,說道,“君侯,問彭城要糧只是末節,當務之急,應是在多墾良田,以豐糧收。”
良田者,上田也。現下勞動力不足,便需要在田的優劣上下功夫,十萬畝上田能比十萬畝中田多收十萬石糧,十萬頃就能多收百萬石糧。
“卿可有何良策?”
“徐州多水陂,章和元年,馬伯威興復陂湖,灌田二萬余頃,漢安元年,張文紀開溝引水,使田得灌,秔稻豐積,此二公留下的遺跡,我在廣陵時曾實地看過,其鑿溉之利,惠及如今。以彧陋見,州府可遣吏巡視州中,視土田之宜,效前賢之舉,開溝治陂,以得良田。”
馬伯威是馬援的族孫,與大儒馬融同族,張文紀是張良的后裔,此二人均曾任過廣陵太守,荀彧說的那兩件興修水利之事,便是他兩人在廣陵時的政績。
荀貞心道:“興修水利乃是利國利民的大事,文若此策,我當從之。”在廣陵時,他就想過興修水利,但那時的主要目標是拿下徐州,所以一直沒有將此事付諸實施,現在徐州已入手中,可以分出精力、民力來搞水利建設了。
荀貞沉吟說道:“欲謀其事,必得先有其人。卿可有人推薦,足能擔負此任?”
興修水利是個專業活兒,不懂行的人是做不好的,所以要想辦好此事,就必須得先找到一個合適的專業人選。
荀彧說道:“我嘗與督冶議論水務,受益匪淺。彧以為,督冶可任。”
督冶校尉蒲滬,他和姚昇算是半個老鄉,他祖籍巨鹿,但生於吳郡,他的祖父曾在吳郡當過縣令,其父當時從之,亦在吳,他便是在那時生下的,后來他祖父病故任上,他從父返鄉,及長,仕州中,刺史薦之,拜為郎,又出補中丘縣丞,在任中丘縣丞時,荀貞到趙國就任中尉,兩人因之相識。初平中,他和邯鄲榮一起去潁川投了荀貞,討董戰罷,又跟著荀貞來到廣陵,因他通冶煉事,故荀貞任他為督冶校尉,現掌軍中兵器的冶煉。
荀貞笑道:“倒是合了他的字了。”
蒲滬字觀水,名中有水,字又有水,且是“觀水”,用之主水利事,至少名字很合適。
荀彧亦笑。
荀貞接著又道:“只是軍冶事關軍器,此乃頭等要事,若是調他去興修水利,又有誰可以暫領冶事?”
“昭信校尉魏光為督冶副手已有不短的時日,我問過督冶,說他已頗通冶煉,可代領之。”
“好,那便由幕府傳檄,叫觀水聽你調派,使公佐暫領冶煉。”
興修水利是個長期的工程,短亦得一年才可見成效,對農事,荀彧還有兩個想法,當下對荀貞分別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