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則之妹。”
“仲則?可是沈儀么?”
“正是。”
沈氏的族姓與全氏相當,其先本非江東土著,前漢時遷居九江,已是顯宦,族中有官居驃騎將軍者,入到本朝,有名沈戎者,被光武封為海昏縣侯,辭不受,又舉族徙至會稽,遂世居至今,順帝時,分會稽為吳郡,其鄉被撥歸吳管,因又從會稽人變成了吳郡人。
沈戎遷到會稽后,其族裔與會稽和后來吳郡的名族通婚不斷,如沈儀的祖父沈鸞,本身是陸稠的外甥,又娶了陸稠的女兒,而沈儀的外祖則是盛憲。
荀貞喜道:“我聞沈仲則守道不移,不妄交納,今卻將妹許給了我族中的弟子!”
姚昇笑而不語。
姚昇是不好直說,以沈儀的性格,本是不愿意允婚的,但姚昇為荀氏子弟求婦的事情被盛憲知道了后,盛憲不知是出於什么考慮,插手其中,這才有了沈儀許妹之事。
荀貞又說道:“雖只得二姓女,然出自全、沈,必佳女也,足可配我家弟子了。”
吳郡士族頗多,按理說,以荀貞現下的權勢、名望,就算吳郡的士人再保守,再有鄉土意識,也應是不該只有全、沈兩家許婚的,事實上,姚昇到吳郡后,本來也的確是有好幾個大姓都有意應允的,可之所以后來除了全、沈,其它的都不再提許婚之事,乃是因為一件事。
只是這件事,姚昇也沒辦法對荀貞明言。
這件事是:在姚昇為荀氏子弟求婦的消息傳開后,吳郡中的清議者發表議論,說:“公明不娶,二龍應之,司空違命,公沙割席,廣陵攻州,無詔非義,盛名之下,乃有虛士”。
“廣陵攻州,無詔非義”說的自是荀貞,說他沒有詔令,以郡攻州,是不忠不義。
“司空違命,公沙割席”說的是荀爽,北海有望族公沙氏,荀爽與其族中一名叫公沙孚的友善,兩人年輕時相約,出不得事貴勢,后來荀爽被董卓強征,九十三日而為司空,公沙孚認為荀爽違命,便在其后的一次見面時,與荀爽割席而坐,不肯與之共席。
“公明不娶,二龍應之”說的是桓帝末年,中常侍唐衡想把女兒嫁給汝南傅公明,公明拒之,唐衡轉把女兒許給荀彧,荀緄同意了,荀緄是荀氏八龍中的二龍,是以說“二龍應之”,這是在嘲諷荀緄沒有清直的剛正氣。
六句議論,兩句諷刺荀緄,兩句暗指荀爽趨炎附勢,兩句抨擊荀貞,雖是只有僅僅二十四個字,卻是接連貶低了荀氏兩代人,貶低的還是這兩代人中最出色者。
發此議論的吳人,不排除其中確是有生性高潔,是在真心批評荀爽和荀貞的,但其中卻也一定有不少是想趁此機會,通過貶低荀氏這個關東右族,從而來抬高江東吳士聲價的。
由是之故,姚昇此次回吳郡,只給軍中的諸荀說成了兩門婚事。
吳人的這幾句議論,不但說了荀貞,還說了荀爽和荀緄,既是為荀貞的尊者諱,也是擔憂荀貞聞此會勃然大怒,日后真要兵入吳地時,恐會有害於吳之士人,所以,這件事姚昇不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