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笑道:“固佳策也!”
陳宮看出了曹操似有未盡之言,便又問道:“明公必是另有上策,宮洗耳恭聽。”
“也不算什么上策,只是我想我與本初乃是唇亡齒寒、一損俱損,卻是不能隔岸觀火。”
“噢?明公何意?”
“與允誠共定濟北,此固應當,但在稍微安定了濟北的局面后,我認為卻不能單只外交荀侯,與劉兗州呼應南北,而是應該與允誠聯兵北上,攻略平原,以策應本初。”
陳宮提出的“救局之策”是以“自保”為主,曹操更進了一步,在自保之余,提出“以攻為守”,攻略平原、濟南。
事實上,他的這個想法,明面上說來是“策應本初”,實則不僅如此,他更是在著眼未來。
“大河以南”總共只有四州而已:青、兗、豫、徐。
挨著東郡的又只有青、兗二州,劉岱是朝廷正式任命的兗州刺史,與曹操并是盟友的關系,兗州境內目前又無有什么大的戰亂,無從下手,那么曹操目前所能圖者也就只剩下青州了。
曹操承認,攻略平原、濟南是一個危險的想法,極有可能會招來公孫瓚的雷霆報復,可眼看著荀貞攻下了徐州,又眼看著孫堅在豫州攻殺異己、穩固統治,而再看看自己,直到現在也才不過有了一郡之地,并且還是處在四戰之域,曹操委實焦急。
對與公孫瓚這即將到來的一戰,袁紹身邊的人大多看到的是危險,曹操不止看到了危險,同時也看到了機會。如果趁公孫瓚與袁紹決戰於冀之際,發兵北上,進攻平原,不但能夠策應袁紹,并且可以借機擴大自己的勢力范圍,——當然,以他眼下的軍事實力,是很難打下平原全郡的,可他也不需要打下全郡,只要能打下一座城池,插個釘子進去即可,至於以后,完全可以視袁紹和公孫瓚的戰事進程再做決定,大可徐徐圖之。
這點“徐徐圖之”的心思,曹操不能對陳宮說,是以,他只說了“策應本初”這條表面之意。
陳宮蹙眉說道:“公孫伯珪所置之青州刺史田楷,頗通軍事,兵馬亦強,平原有他屯駐,明公擊之恐不易也。”
曹操笑道:“如是‘白馬將軍’親屯平原,我自退讓三舍,田楷之徒,唯一可慮者,無非其卒眾兵強而已,至若軍略,不足慮也。”
白馬將軍者,公孫瓚也。
曹操有軍事上的天賦,當年討董之失利主要是因他兵少,部曲又多是新兵,戰斗力不強,因而才為徐榮所敗,和他本人的能力是沒多大關系的,非戰之罪,這從他連破黑山、南匈奴的於扶羅部就可看出,以少擊多,接連數戰,無一敗績,俱皆大勝。
說著話,一行眾人到了城外。
曹仁請曹操進城,曹操說道:“城就不進了,去你營中看看。”
曹仁應道:“是。”
眾人過城不入,直接去曹仁的軍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