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渤海為公孫瓚所占,甘陵、巨鹿又分別因季雍之降和巨鹿太守的暗通而對公孫瓚俱皆敞開了門戶之后,公孫瓚的部隊現在已經可以從渤海、平原長驅直入,直達冀州的腹地巨鹿了。
冀州的州治本為常山國之高邑,韓馥為冀州牧,把州治移到了魏郡的鄴縣,袁紹得了冀州,因為魏郡南接河內、西鄰兗州,河內是袁紹的地盤,兗州多有袁紹的盟軍,是以袁紹仍以鄴為治。換而言之,也就是說,當下之時,公孫瓚雖尚未大軍進兵,可袁紹對他已是門戶洞開。
是以,陳宮說公孫瓚“與袁本初決戰於魏”。
這個“決戰”,實際上指的不是公孫瓚,而是說的袁紹。
袁紹已經沒有了退路,當公孫瓚若是果如陳宮說所料,南下進至巨鹿之后,袁紹只有破釜沉舟、背水死戰了,如勝,還有爭冀之機,如敗,則將盡失全冀,只能退回河內。
曹操說道:“公臺之言,正與我料所同!”又問陳宮,說道,“唯今之計,公臺可有救局之策?”
“明公問的是哪個救局之策?救袁公之局?還是救東郡之局?如是救袁公之局,宮無策也;如是救東郡之局,宮有一策。”
“何策也?”
“我聞明公與徐州荀侯友善,此事可有?”
“不錯。”
“如此,則明公可陳兵郡界,阻黃巾、黑山、公孫瓚於境外,然后遣兵渡河,與鮑允誠共定濟北,跨大河東西為險,外交徐州,與劉兗州呼應南北,則袁公縱敗,亦將無損於明公了。”
251公臺允誠意相同
和鄃縣的叛將季雍、巨鹿的太守李邵一樣,對風雨欲來的冀、幽之戰,陳宮也不看好袁紹,倒不是說他認為袁紹會失敗,相反,之前在與曹操、程立等討論此事時,他們三人皆認為盡管目前的形勢看起來極不利於袁紹,公孫瓚或會取一時之勝,可公孫瓚除了赫赫的武功之外,在士族中并無美好的聲望,換言之,他缺少袁紹的政治基礎,因此,最終的勝利者只能是袁紹,可即使如此,至少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袁紹卻是會左支右絀,狼狽不堪。
袁紹和曹操是“一黨”的關系,公孫瓚視曹操為袁紹的“爪牙”,而東郡又同時與平原和甘陵接壤,那么,袁紹前期的失利就很可能會牽累到曹操。
這么個情況下,曹操該如何自保?亦就是該如何“救局”?
“陳兵郡界,阻黃巾、黑山、公孫瓚於境外,然后遣兵渡河,與鮑允誠共定濟北,跨大河東西為險,外交徐州,與劉兗州呼應南北,則袁公縱敗,亦將無損於明公了”,此即陳宮之策。
曹操不覺聯想到了鮑信早前對他提出過的“規大河之南,以待其變”。
他心中想道:“智士所見略同。”
鮑信建議曹操向黃河以南的兗州地區發展,陳宮此時所提之策也是向南發展,兩人不謀而合。
陳宮問曹操道:“明公以為宮策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