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宣現為州府典學從事,掌一州之文教,前些時,他上書荀貞,請求仿太學之例,在州中設州學,荀貞允之,在被荀貞召來從軍之前,他正忙於建設州學、聘請師資等事,正如荀貞所說,他現在既然已經在了軍中,確是已經“擅離職守”了。
李宣答道:“主上有命,宣豈敢不從?”
荀貞哈哈一笑,說道:“既不敢不從,你就去一趟東平罷!”說著,展紙提筆,稍作沉吟,寫了一封給李瓚的回信,封好印泥,使左右將信拿給李宣,說道,“順帶把我此信給卿父送去。”
李宣收好信,應道:“諾。”
“濟北黃巾勢眾,隨時可能南下,卿見到卿父后,代我問一下:東平國內的兵力、軍資可足?如有不足,我可援之。”
李宣起身道謝。
荀貞笑道:“卿父為我郡中大賢,我作為后生晚輩,自是應當傾力相助,卿何謝之有?”
如果說荀貞欲染指兗州的圖謀,在此之前沒有多少人知道的話,隨著許仲、戲志才橫渡泗水、西入任城這件事情的發生,整個徐州上下,無論是荀貞告訴過或是沒有告訴過的,所有的明眼人而今是都已然知道了荀貞的心思。
李宣也不例外。
他很清楚,荀貞叫他去東平,名義上是叫他去看望他的父親李瓚,實際上,荀貞的真實意圖必是他最后說的那句話:“如有不足,我可援之”。
對荀貞覬覦兗州這事兒,李宣不反對,他現下已投在了荀貞的帳下,當然是希望荀貞的勢力越大越好。因而,他心中想道:“按理說來,吾父應不會反對主上遣兵入駐,倘使真的反對了,我此回到了東平,定要盡全力說服吾父,以使主上的心意達成。”
說過了正事,荀貞和李宣定下明日李宣便動身前往東平,之后,兩人閑聊了幾句,李宣即告辭而去,回到住處,收拾行裝。荀貞寫下軍令,吩咐堂外,叫人拿去營中,命調三百兵士,負責保衛李宣,明日與他一起出發。
待傳令的人離去,荀貞又吩咐外邊,說道:“請治中來。把徐卓也找來。”
不多時,張昭和徐卓來到。
荀貞請他兩人落座。
張昭說道:“我適才來時,路過李典學的住舍,見他在收拾行李,問了一句,他說是奉主上知令,明天要去東平。……敢問主上,可是東平有回信了?”
這次跟著荀貞來到合鄉的文武諸臣,武臣住軍營,文臣受到優待,都被安排住進了合鄉縣寺的吏舍,張昭、李宣、徐卓等人的住處都挨得很近,所以張昭在來的時候會路過李宣的住舍。
起初之時,為了保密,不使風聲泄漏,以免兗州有了警備,張昭等人皆不知荀貞謀取任城的計劃,后來隨著計劃的展開,進而得以實施,首先沒了保密的必要,其次,張昭等作為州府的重臣,荀貞也不能一直瞞著他們,因而便於離郯之前,荀貞把此事告訴了張昭、張纮等人。
和李宣一樣,張昭、張纮等對此也表示支持。
荀貞答道:“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