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是察覺其弊,可若想從源頭上,也即時下“浮華交會”之風這里扭轉卻實不易。
殺掉幾個浮華交會的領袖,或可以穩固權力,卻解決不了本質的問題,要想徹底解決此風,唯有從根本下手,所謂根本,便是前文所述的那四個造成此風的政治、文化原因。
簡言之:改革察舉制,不能任“以名取士”成為主流,輿論掌握在少數人的手中,門閥大族間互相吹捧,發展到最終,只能會是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從而導致階級、階層僵化,致使國家失去進步、變革的動力,荀貞可不想搞什么九品中正制,此其一也;其二,改革經學,以破浮華,儒學固有其弊,可較之“浮華”,儒學敦厚致用,在盡力使儒學不要陷入后世的僵化之前提下,從中長期來看,確是沒有第二種更好的學說可以代替儒學。
只是,雖大致有了該如何解決此風的想法,一來此風歷時已久,難以立變,二來當下首以軍務為重,是而,荀貞卻是難以大刀闊斧地正式施行,只能先試著引導,做一些鋪墊準備。
本來,荀貞是打算在等到謀取了兗州一部、或者揚州部分,待徐州於戰略上有了更廣的縱深之后再對此著手鋪墊的,沒有想著這么早就下手,可許劭的到來卻使得他不得不提前著手。
荀彧、荀攸等告辭離去。
荀貞等了會兒,喚門外吏,吩咐說道:“忘了一事給公達說,你去把公達再請回來。”
門外吏應諾,急忙追出去,不多時,把荀攸又請了回來。
荀攸入到堂上,問荀貞道:“明公忘了何事沒說?”
“公達,吾聞大兄近月著《正論》,書可成否?”
“大兄”說的是荀悅。荀悅於現居徐州的諸荀中年歲最長。
“尚未成。”
“成了幾篇了?”
“約成一半。”
“改日待大兄書成,你可取來,我要細細觀閱。”
“諾。”
荀貞似不經意地說道:“鄭公儒學名家,許公風議領袖,我家世代傳以儒業,才俊云出,諸祖、諸父且不論,僅吾之同輩兄弟中,大兄雅好著述,常有鴻論,文若善辨賢進才,友若、休若交游海內,才、論皆優,俱一時之冠,與鄭、許相較,亦不遜也。”又道,“長文,我之外親,族為州姓,性好品題,所議人物,輒中其優劣,假以時日,當不使許公專美於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