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肅、劉曄俱皆明士,一聽即知,荀貞這是在給他倆“飛黃騰達”的機會。
可以設想:等舟師在他們的手建成后,他們作為舟師的“組建者”之二,功勞必高,無論是留在舟師內部,還是外調出職,都會獲得顯任。
兩人俱肅容說道:“明公放心,我二人必盡心盡力,不辱君命。”
荀貞笑道:“卿二人之才,我知之也。盡管放手去做,如有什么困難,盡管找我言之。”
魯肅問道:“敢問明公,戰士限以多少為數?”
“先期籌建,人數不宜過多,三千之數罷。”
“諾。”
“吾軍多北人,將校通水性者寡矣,卿二人募戰士之余,可多留意知水戰的豪杰,倘有所得,即舉薦與我。”
魯肅、劉曄應諾。
“為方便卿二人募召戰士、豪杰,給卿二人各加授督舟都尉銜,待幕府把印綬制好,卿二人便可領之,開始行事了。”
魯肅、劉曄應諾。
魯肅、劉曄、甘寧、蔣欽等現各有職務,荀貞既然決定調他們籌建舟師,那么或者給他們加授職銜,或者進行必要的人事調動是必要的了,給魯肅、劉曄加授過職銜,荀貞令幕府給甘寧下檄,改授督舟都尉,調他來州府,又給現職假校尉的高甲下檄,調他繼任彭城都尉。
甘寧在彭城有千余部曲,按照荀貞的指示,幕府在給甘寧的檄寫得清楚明白:叫他只挑出一曲通水性的兵士來州,余下的皆留在彭城駐地,由高甲到任后接管。
荀貞對原本歷史三國時期的政治、軍事等各方面雖然不是很了解,但也知道孫吳政權於軍事有一大特色,那便是世襲領兵制,這是因為在孫吳創業之初,不少的將校多有家兵,所以某個將領死后,通常會由他的子侄繼領他的部曲,這一制度有利有弊,但荀貞而言之,他是絕不會讓這種情況出現在他的部隊的,因而,不但是對甘寧的這次調動,包括在此前的防區轉換等調動,除非必要,他大多也是只調將校,不調其部。
對甘寧如此,對高甲也是如此,亦是令他最多只帶一曲兵士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