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已經被殺,王允下一步要做的肯定是重整朝綱、收拾山東,如此,他就急需山東州郡對朝廷效忠輸誠,荀諶、趙昱恰好於此時在長安,對王允來說,他便完全可以借此機會,把徐州的忠誠立為一個典型,給天下人看,因而,也斷不會不給荀諶等有所表示,此其二故也。
至若王允為何在見荀諶、趙昱時沒有表態,不外乎也是兩個原因。
一則,身為朝廷大臣,總掌朝政,行事需得穩重,不能才見荀諶兩人就當場表態。
二來,王允與荀貞雖然有舊,可到底荀貞不是他的心腹班底,再者,國家事也不能與私人的交情混為一談,該怎么給荀貞任命,又該怎么給荀諶、趙昱任命,他需要仔細考慮。
兩人議罷,荀諶安下心來,一邊與鐘繇再次拜謁皇甫嵩等人,婉轉地請求皇甫嵩等為荀貞說些好話,一邊時刻關注朝廷局勢的變化,等待王允的決定。
果不出荀諶、鐘繇之所料,數日后,朝廷的詔書下來了。
詔拜荀貞為鎮東將軍,徐州牧,秩中二千石。
詔拜荀諶為九江太守,拜趙昱為陳國相。
有了頭道詔書,得為徐州牧,荀貞在徐州的法定地位便就此立下,從此有了朝命在手,荀貞此前的“行建威將軍”是討董時為袁紹所表的,沒有得到朝廷的承認,現在得到了“鎮東將軍”號,自此以后也是正經的將軍了,且是高於雜號將軍的“四鎮”之一,中二千石高於二千石,是朝中九卿的秩俸,將荀貞的秩俸進為中二千石,比於九卿,是一個榮譽性的獎勵。
這一道給荀貞的詔書,甚得荀貞滿意。
不止得拜徐州牧,還被拜為鎮東將軍,又加秩為中二千石,實是出乎他的所望。
但第二道給荀諶、趙昱的詔書卻使荀貞在看過后即感到為難。
九江太守本是劉邈,劉邈是瑯琊孝王的五世孫,其兄於初平元年繼承王位,他受命赴長安奉章貢獻,天子嘉獎之,適逢邊讓棄九江太守之職,還家鄉,他遂被拜為九江太守,在九江任上沒干多久,他見九江北邊的豫州孫堅、徐州荀貞都不像“良臣”,又見荊州的袁術、劉表摩擦不斷,大戰在即,深覺九江早晚必會陷入戰火,於是就學邊讓,也棄官歸家。
荀諶由此接替他,得為九江太守。
揚州諸郡里邊,九江轄地雖然最小,但經濟、人口卻不弱,農業開發的程度高,境內的治安也行,比之經常發生山越叛亂的會稽、豫章等地算是很不錯的了,然而,經濟、人口、治安雖可,九江所處的地理位置卻不佳,從邊讓、劉邈接連掛印還鄉就可看出這一點。
揚州諸郡里邊,荀貞最想得到的是吳郡或會稽,今得九江,已非荀貞所樂,陳國更令他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