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曄、蔣干、周泰奉召相繼而至,荀諶、荀貞等人詳問九江形勢,劉曄等據實相告。
荀貞說道:“朝廷授我鎮東將軍印綬,拜吾兄為九江太守,我意請君等從吾兄之郡,君等意下可否?”
劉曄三人下拜,俱道:“殫精竭力,敢請為將軍效命。”
荀貞民事上的官職是“徐州牧”,管不到九江,所以他不說民官職,說軍官職,劉曄三人聽懂了他的意思,因而不說“為荀諶效命”,而說“為將軍效命”。
坐談許久,荀諶有些疲累,荀貞叫他回他在梧桐里中的住所休息,又叫周泰等也回去,做去九江的準備,令荀彧、戲志才、荀攸分別以兩府的名義給荀祈、劉曄等人下調動的檄書。
等他們都奉令離開后,荀貞又親給劉鄧和徐榮寫調令。
劉鄧現駐兵東海,由荀貞直接統帶;文聘現駐兵廣陵,歸徐榮管轄。
寫完調令,鎮東將軍的印綬就在手邊,落印蓋好,荀貞著人立即送出。
荀貞心道:“先是遣四千余兵去了兗州,又遣五千兵將要去九江,州中所余步騎只有兩萬多了,不足用矣。”起了募兵擴軍的心思。
目前制約荀貞擴充部隊的主要因素不是軍械,荀貞征戰南北,往日的繳獲豐多,打下徐州,又得到了陶謙的庫藏,如馬鎧、精甲之類雖然不多,但皮甲、矛刀等物卻不缺,之所以他到現在才只有三萬余步騎,乃是因為養兵的日常糧耗太大,為使徐州百姓能夠得到休養,故此在占領徐州后,他沒有大規模地擴軍,反而把俘虜的陶謙部曲們多數放之為民、或轉為屯田。
現而今,在兗州的四千余部曲,其糧秣供應泰半由東平、任城本地擔負,——任城當然不是愿意給陳褒部提供軍資的,但陳褒部可以在控制的范圍內自己征收,任城也沒辦法管;將要跟從荀諶去九江的五千兵卒,其日常所耗亦將由九江負責,——九江雖小,可從其轄縣的密集程度即可看出,卻不貧困,是個頗富的郡,兗州、九江之兵皆可大致就地養之,這就意味著荀貞可以在不增加太多現有軍糧征收的情況下,進行一次募兵擴軍了。
劉岱親擊兗北黃巾,戰事馬上就要起,荀貞料劉岱即使不會落敗,也斷然可以速勝,青兗黃巾號稱百萬,轉掠青兗數年,糧秣、軍械多,農用物資不少,勞動力充足,是個巨大的“寶庫”,荀貞是一定要伺機從中分杯羹的,而要想獲利,就得有戰力為支持,從此一客觀要求來看,荀貞也確是到該擴一次軍的時候了。至於具體擴軍多少,荀貞決定以萬人為數。
當然,萬人是個約數,多點、少點都可以。
荀貞心中想著這件事,收拾了下案上的印綬、紙筆,抬起頭,打算喚門外吏進來,把印綬拿去給現兼責掌印的宣康,卻看到了劉曄還在堂上沒走。
“子揚,你剛才不是下堂了么?”
“曄下堂后,想起有一要事未曾稟與將軍,因又折回。見將軍方才如有思,故不敢打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