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援九江,有兩條路,一條是經下邳郡的東城,一條是經廣陵郡的堂邑。東城離九江的腹地近,堂邑離州治歷陽近,這兩條路各有其優。此前,在與戲志才、荀攸等商議過后,依照此兩條路各自的優勢,荀貞暫定下了兩條方略:選東城為將來援助九江的主要通道,擇堂邑這條道路為將來需兵時用。關羽現駐堂邑,將來當需要時,他和他的部曲是這支兵了。
這是此次軍事會議的第一個內容。
第二個內容是牽制丹陽、吳郡、會稽。
廣陵與此三郡都接壤,可以斷定的是,丹陽一定會幫助陳溫,會稽極有可能也會,“同仇敵愾”之下,即使與吳郡定下了盟約,盛憲會不會改變主意,也幫助陳溫實是不好說。這樣一來,當荀諶與陳溫、陸康交戰於九江、阜陵等江右之地時,丹陽等江左之郡需廣陵牽制了。
這也是荀貞定下選用東城為將來援助九江的主要通道之一緣故。
下邳、廣陵分工明確。
廣陵主要負責牽制揚州的江左諸郡,并及由關羽在關鍵時刻“出制勝”,下邳北鄰彭城、西接汝南,沒有外敵,離九江的腹地又近,則主要負責全力做九江的依仗和后援。
荀貞對諸人說道:“陽都劉侯歸鄉后,陳元悌侵九江郡權,吾兄任以來,數檄書與我,備述陳元悌不肯還權之狀,吾深憂九江或起戰端。吾兄赴任時只帶了數千兵卒,萬一生戰,斷難敵陳元悌,於公於私,我州都當援護吾兄。適才所言之事,君等當知曉於胸,提早做備。”
陽都劉侯即陽都侯劉邈,任的九江太守。
不管做什么事情,都得有個名義,是以荀貞此前攻陶謙,打出的旗號是笮融崇佛虐民,下邳郡人不堪凌逼,因書荀貞,請求荀貞解民倒懸,不得已,荀貞這才出兵,此回謀揚州也得如此,總要有個光明正大的由頭,這才能使君臣同心,下能使兵民愿為,要不然,是“恃強逞暴”,將成失道寡助。——荀貞前不久下的控制佛教發展之檄令,除了省民力、為大規模招降黃巾做預備之外,亦是在呼應他當初起兵奪徐的理由,算是告一個段落的完結。
王朗、徐榮等俱皆凜然應諾。
荀貞話里說都不錯,荀諶是他的族兄,“九江太守”之任又是出自詔拜,若是因為陳溫不肯還九江郡權之故而兩邊生戰,徐州方面確是於公於私都應該援助荀諶,算有人看出了荀貞的真實目的,可面對這個說辭,卻也是沒甚可以反駁的。
軍議散后,徐榮留了下來,他有為難之事稟與荀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