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榮因是降將,雖得荀貞信用,現今於荀貞帳下位僅次荀成、許仲兩人,為裨將軍,監廣陵一郡兵事,而其實并不為別將親近,之前受他節制的陳褒、文聘,以及現仍為其部下的關羽、蘇正、文魏等,多只是從命而已,私下與他幾無往來,獨陳褒甚敬重他。
徐榮自知身份,對此倒是并不介意,反正只要荀貞信任他,部下肯聽從軍令,對他而言之,這就即可了,而且他也并非孤家寡人,除了關羽部等外,他的手下也還是有他昔日的舊部的,比如部曲將吳明、軍侯夏慶等,都是跟隨他很久的老鄉,軍伍之余,時常相聚,亦得其樂。
他想對荀貞說的為難事與這些無關,他想說的是“如今手下快要沒兵了”的事兒。
荀貞最近的兩次調兵,一次往兗州派兵,一次往九江派兵,都主要是從廣陵抽調的,先是調走了陳褒,接著又調走了文聘,這就導致廣陵的駐兵急劇減少,現下只有約兩千人了。用此兩千人守境尚行,若是對外用兵,那便是大大不足,完全不夠使用了。
聽完了徐榮的為難訴說,荀貞點了點頭,說道:“君雖名將,難為無米之炊,我自知也。我已令幕、州兩府擴建部曲了,前日接幕府上報,已從伯禽的屯田兵中料得了三千勁士,并遣了得力的干吏正在淮泗招募精勇,高堂隆諸君也已回到泰山,正為我募取悍勇。至多到下月初,早則本月底,初步的擴軍便可完成,到時我會優先撥給你,以補充廣陵兵力。”
徐榮喜道:“若是如此,最好不過!”
荀貞沉吟片刻,說道:“君既提及此事,我正有一件事想要與君商議。”
“敢請將軍言之。”
“幕府中有人建議我,不如重申正卒之役,改募兵為征兵,君意可否?”
“募兵”、“征兵”是兩種不同的兵役制度。
前漢時,承襲秦制,采用的是征兵制,以帝國內編戶齊民中的適齡男子為征兵對象,除宗室、貴族子弟等有詔命免除服役的,以及身高不足六尺二寸,即“罷癃”的,其余都要服役,最早是十七歲便到應征之齡,文帝時推遲到二十,昭帝以后皆以二十三為始,法定的服役期限為兩年,第一年稱為“正卒”,主要是接受軍事訓練,在地方服役,役滿一年后,或先行歸田,以后再應征,或接著當一年的“衛士”或“戍卒”,衛士服役於京都,戍卒服役於邊疆。
到了本朝,雖沒有明文取消征兵制,一些郡縣依然會把適齡的男子之戶籍改為軍籍,比如而今剛到鄭玄門下求學未久的崔琰,他年輕時好擊劍、尚武事,之所以后來折節讀書,便是因在他二十三歲那一年,他的鄉中長吏把他的戶籍從不服役的“小男”改為了需服役的“正卒”,
依按漢家律法,“能通一經者”是不需要服役的,崔琰因此而感到了恥辱,從而才發奮求學,但因光武帝罷省內地的郡國兵,征兵制在內郡基本上已經廢弛,所以崔琰雖是被“鄉移為正”,卻并沒有參加正卒的訓練和編入郡兵。至於邊郡,因為面臨的軍事壓力大,故而在這方面要比內郡執行得嚴格,正卒的征用、訓練活動仍在正常進行,然地位也已遠不能與募兵制相比。
追溯本源的話,募兵制實際上於漢初時已有,到武帝時及以后,此制漸盛,再到本朝,特別是在中央和內郡,更已成主流。
首先,羽林、虎賁郎、南北宮衛士、北軍五營、城門兵、司隸校尉屬兵,包括靈帝時的西園八校尉部等等屯駐、戍衛京城的中央部隊都是招募而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