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的農業系統,現在大概可分為三類。
一類是編戶齊民,即徐州本地的土著;一類是民屯,一類是軍屯。
民屯的勞力主要來源,是從外州流徙到徐的流民。軍屯的勞力主要來源,有流民,也有在之前的戰爭中先后獲得的俘虜、降卒,從比例上來看,俘虜和降卒占了多數。
無論是民屯,抑或是軍屯,在荀彧、陳群、棗祗等明智之士的精心創建和盡心管理下,都已經形成了較為成熟的系統,并且都已經頗有規模。
系統上來講,民屯、軍屯皆是五里一屯,一屯六十人,屯置司馬,同一區域的屯田區,設一主官,管理本區。所有的屯田區之上,民屯以典農校尉為主吏,軍屯以豐產中郎將和屯田校尉為主吏,其下皆設功曹、綱紀、丞、上計吏等職。
——就如軍隊這樣的紀律部隊,尚需得有軍法,才能嚴明約束,屯田這種半軍事化管理的機構,自然也須得有嚴明的紀律,不然那么多的流民、降卒匯聚一處,早晚得生亂子,故是,乃有“綱紀”之設。民屯、尤其是軍屯的綱紀,全是從軍中挑選出來的,他們的手下各有屬吏,這些屬吏也多是來自軍中,每個屬吏手下又各有兵卒,分布於屯田的各縣,以維持秩序。
規模上來講,徐州總共轄有瑯琊、東海、彭城、下邳、廣陵五郡,各個郡的轄縣加在一起,約共有四五十個,現今此數十縣內,有五分之一強的縣邑,其境內都已有民屯或軍屯的存在。
按照陳群的預計,按照目前的軍屯、民屯之耕田規模,到的收成季節,扣掉該分給屯田役夫的那一部分之外,至少可得糧谷二百多萬大石。時下的計重單位有大、小石之分,一小石等於一大石的六成,依大石計算的話,一個士兵每月的口糧,依其所承擔的任務不同,有四個標準,低者一石八斗,稍高者為二石,再高者二石六斗,最高將近三石,取中間數二石六斗,則一年的口糧是四十石出頭。軍屯、民屯,一年若是可得糧二百萬石,則即可養兵五萬。
這已經是一個非常好的成果了。
出了郯縣,眾人向西而行,十余里外,到了南北流向的沂水東岸。
一水貫流,兩岸土地肥沃。
遠遠望之,荀貞看到便在東西兩岸的岸邊,良田阡陌,順著河流向南、向北展將開去,似無盡頭。每隔四五里的距離,在田地的沿上,就有一個小小的聚居區,隔有圍墻,墻內的情況看不見,但也不不用看到,里邊肯定都是茅屋之類的住所。聚居區的圍墻外,臨著圍墻,大多開墾出有成片的菜畦;偶有那果樹,從少數聚居區的墻內探出頭。
這些聚居區星星點點,若星羅棋布,遍布於沂水兩岸的田地上。
此即是在這里屯田的勞力們居住的地方。
此時剛過中午,天色正好,聚居區里空空無人,勞力們在屯田司馬的監領下,俱在田間勞作。
荀貞不愛坐車,能騎馬的時候就會騎馬,他今天便是騎馬出的城。
勒馬停下,荀貞等荀彧的坐車到近,問道:“文若,哪里是黃巾降卒的屯田區?”
荀彧坐的是輕便的軺車,沒有車蓋,他指向正前偏北的位置,說道:“那里就是。”
荀貞朝荀彧指向的地方看去,他之前出城巡視,去過那里好幾次,記得那里早先本就是屯田的地點了,遂問道:“那處原本不是民屯之地么?”
“是的。”
“民屯的流民哪里去了?”
荀彧答道:“王太守在廣陵郡筑堤、開陂塘,得良田萬頃,而郡中的民口不足,因是數上書州府,請求發流民入其郡。之前,東海的民力也不足,若是撥了流民給他,郯縣等地的屯田就不夠人手耕種了,所以,一直沒有發民與他。現下得了這么多的黃巾降卒,勞力充足了,我就把此前在這里耕種的民屯役夫,都送給他了。”
荀貞點了點頭,說道:“原來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