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言之,也就是說,黃河在青州的河段,約一半是在平原郡境內,另一半是在濟南、樂安兩郡的郡界或境內。如能把濟南占下,同時兵臨樂安,那么徐州就能夠得到這半段黃河的地利。
有此東北部的半段黃河之地利,再有西北邊的歷城這座要隘,便是袁譚再來進犯,只要徐州傾力以阻,青州他也進不來半步了。
至於剩下的四塊板。
一塊是陳買的齊國,齊國不大,是青州六郡中最小的一個,縱、橫皆不過百余里,不過因為富庶,轄縣并不少,計有六縣,其多是民戶數萬的一等上縣。
此郡呈西北向東南的走向,西南角與濟南接壤,西北和北部的一段與樂安接壤,北部余下的邊界和西邊與北海接壤,南與泰山郡接壤,東南約四十多里的一段與瑯琊接壤。一個郡,與青州、兗州的五個郡都有接壤,是此郡雖小,實乃四通八達之所。也正是因此,青州的州治臨菑就在此郡,當然,臨菑同時也是齊國的郡治。——卻是陳買本就懷有雄圖,又理政於州治所在之縣,與州府的郡吏們大多相熟,因生靖難之志,不辭荀貞之表,也就不足為奇了。
一塊是北海,北海是青州最大的郡,東西四百余里,南北寬處二百余里,南與瑯琊接壤,北邊的西部臨海,北邊的東部與東萊郡接壤,北海的東部郡界向東凸出,被東萊郡包在了其中。
最后的一塊就是東萊郡了,東萊郡西與北海郡接壤,南、東、北三面臨海,隔著最寬處有四百余里、最窄處二百來里的渤海海面,北與遼西、東北與遼東、東與樂浪,此幽州三郡相望。
秦項話里說的第二個好處,大量的冀州、平原百姓逃入濟南、樂安云云。
上次袁紹與公孫瓚交戰的地點,龍湊,此地離平原郡不遠,有許多的附近百姓為避戰亂,流離他鄉,跑到平原郡的不少,未等他們回去,袁譚帶兵殺到,沒的辦法,只好繼續向東逃難。并且這次東逃的,不止那些冀州百姓,還包括了平原郡本地的百姓。
荀成出了泰山,進入到濟南郡后,沿途所見,多是此類難民。
到了歷城,聽趙云說,早在袁紹、公孫瓚鏖戰於冀的時候,因為平原郡處於冀州的東部側翼,就已是紹兵、瓚兵常相交戰的地帶,郡內的百姓本就飽受兵災之害了,而袁譚與田楷開戰以來,雙方又都掠奪各縣的百姓,以充實本軍,平原郡中諸縣的百姓因是更加的苦難不堪,據潛入平原,偵查袁譚、田楷雙方戰況的斥候們回報,平原郡內各縣,幾乎野無青草。
什么叫“野無青草”?青草都被百姓吃光了!可見平原郡百姓所遭受的困苦程度!那些逃入濟南、樂安的,實都是若還留在平原,則就真的一點也活不下去了的。
秦項補充了一句,說道:“明公,那些逃到濟南、樂安的細民,沒有謀生的門路,料他們將來的結局不外乎要么成為濟南等郡豪姓的徒附,要么被游蕩到的黃巾賊裹挾,淪落為賊寇。與其如此,何如把他們遷入徐、兗?叫他們為主公屯田,既可得保衣食,又可充實軍需。”
至此,荀成自以為,已經大概明白了秦項何以會提出打濟南的原因,便說道:“元長,你的意思我知道了!這幾個好處確是是有,但我兄只令我馳援平原,未令我攻打濟南。攻打濟南之利,誠如卿所說,然齊國相陳買,方被我兄表為青州刺史,而他現下就在濟南郡內,我如貿然取攻濟南,勢必會與他生起戰端,這或許會不利於我兄招攬於他。”
秦項目視荀成,說道:“明公,攻打濟南,還有一個好處!”
“什么好處啊?”
“這個好處是對明公的好處。”
“對我的好處?對我有什么好處?”荀成旋即醒悟,笑道,“元長,你是說軍功么?”
秦項說道:“不錯,項說的,就是軍功!明公,今亂世也!丈夫無軍功,何以榮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