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次接到孫堅軍報的時候,荀貞就給駐扎在汝南境內汝陰縣的李通、荀愔去了道軍令,叫他們南至汝水北岸,尋找戰機,擾掠南岸褒信等縣的呂布之留守兵馬,以做與孫堅部的呼應。李通、荀愔大概是才接到荀貞的上道軍令,因是還沒有回文送來,荀貞就又叫戲志才親自起草,又寫了一道給他倆的軍令,當日即遣使乘騎快馬再次給他倆送去。——潁水不僅貫穿了潁川,而且貫穿了汝南,匯入到汝南東南邊、揚州境內的淮水河段,汝陰縣就在汝南境內潁水東南段的南岸,南下近兩百里,便是汝水,與汝水南岸、呂布的駐帳之地褒信縣遙相對應。
盟友、盟友,就是在對方需要自己幫助的時候,全力相助。
這個相助,不止是為了對方的利益,也是為了自己的利益。
孫堅、荀貞兩人都在自己的地盤受到敵人猛攻之際,尚不忘相助對方,可謂是盟友的典范了。
……
卻說潁川東南部,郾縣城外。
相比舞陽、定陵,郾縣縣城的確是易守難攻。
此縣處於兩條河水的夾縫中,北、東、南三面環水,只有西面有一個寬不到四十里的狹窄平原面。面對這樣一座“水城”,呂布帳下的大將魏越數攻不克,也是情有可原。
畢竟,城中可以把守御的力量的全部放在西城墻上,而他的兵馬再是比城中眾,卻也只能進攻西城墻這一面,而西城墻的長度又決定了他每次可以投入的兵力無法太多。
等於說是,他就算有十萬雄兵,城中只有五千守卒,但每次攻城,他也只能以五千、甚至不到五千的兵卒,來進攻城中的五千兵卒,又在守卒有城墻可仗的情況下,他的部隊自不免就會處於劣勢。更何況,郾縣令小有才具,比舞陽、定陵兩縣的縣令都有能耐,頗得民心,在魏越的部隊剛到城下時,郾縣令就緊急召合縣中的士紳、豪強,叫他們各出子弟、族人、徒附,協助守卒守城,在此人的大力襄助下,郾縣城故是連戰數日,仍是固若金湯。
不過,魏越卻是絲毫也不著急。
城外,魏越營中。
這個時候,魏越還有心思飲酒。
他一邊就著從郾縣城外鄉中豪強的莊園中掠來的鹿脯,喝著酒,一邊細看才收到的一份軍文。
軍文是斥候剛剛報上來的。
到了郾縣城外后,魏越在攻城之同時,朝郾縣東邊的汝南郡境內撒出了三二十的斥候,仔細地探查二百里外汝南郡治,平輿縣中孫堅主力部隊的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