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留、陳國、梁國、濟陰這四個郡的大體方位是這樣的:陳留郡在西邊,陳、梁、濟陰三郡呈一個半圓的弧形,圍繞在陳留郡的南、東兩面;陳國在南,梁國在東南,濟陰郡在東。
這也就是說,冤句此縣是位處在陳留郡的東邊。
同時,在冤句的東邊,是濟陰郡的郡治定陶;在其南邊,是濟水。
卻是說了,荀貞為何選在此地設伏?
原因就正是冤句所處的這個位置。
首先,亢父城在濟水的北岸,從亢父撤向陳留的話,張邈一定是會沿著濟水的北岸而行的,也就是說,冤句是他回到陳留的必經之地。
其次,除了冤句,其實同樣位處濟水北岸的定陶也是張邈的必經之地,但現下定陶城中有部分的曹操兵馬駐守,為免打草驚蛇,走漏風聲,故是顯然不宜選擇在定陶設伏。
再次,冤句離陳留郡非常的近,只有一二十里地,張邈撤兵途中,他大概率地會擔憂荀貞是否會半道埋伏於他,所以在途中他一定是會小心戒備的,而冤句距離陳留郡非常近,到了冤句基本上就等於是回到陳留了,那么在這個時候,緊張了一路的張邈及其部隊的戒備就一定會放松下來。
綜上三點,所以在冤句設伏是最佳的選擇。
因為定陶這里有曹操駐兵的原因,為了避免被他們發現,荀貞在兵向冤句的途中,相當地注意部隊行軍的隱蔽性,并根據斥候不斷報到的張邈部隊行進到的方向和位置來計算自己部隊到達冤句的時間最好是什么時候,遂於這天夜半,悄悄地渡過濟水,在冤句城北設下了埋伏。
就在設置下埋伏的第二天中午,撒出去的斥候飛馬回報,張邈的部隊已經出現在十余里之外。
荀貞此回所親率之兵盡皆精卒精,總共的兵馬人數不多,三千人而已,這三千人主要是陳褒和太史慈兩部的兵馬。接到斥候來報,荀貞就傳下軍令,命全軍從潛藏的谷地出來,令太史慈率部伏於道北,令陳褒率部伏於道南,自則率領余下部隊伏於靠西的位置。
陳褒、太史慈分別接令,即各引本部出了谷地,到荀貞指定給他倆的設伏地點埋伏。
等了大約半個時辰,官道東邊軍旗招展,一只大約數千人的部隊迤邐而來,這正是張邈所部。
陳褒、太史慈兩部伏於道路兩側,靜靜等待荀貞攻擊的命令發出。
荀貞臨高而望,看著張邈部越行越近,卻是不慌不忙,直到其完全的進入到了太史慈、陳褒的埋伏陣地,這才笑令左右,說道:“可以擊鼓了。”
命令下達,頓時間鼓聲大作。陳褒、太史慈及其兩人所部聞得鼓聲,一時俱起。
他倆聽到鼓聲,知道是怎么回事兒,明白這是荀貞在下達給他們發起進攻的命令,張邈部的兵士驀然里聽到鼓聲,卻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兒,未知的事物會造成人緊張或者慌亂的心理,本來就正在慌亂,緊接著,驟見兩路伏兵吶喊著殺出,確如荀貞推測,陳留在望了,此時此刻的張邈所部之兵士正是放松的時候,不意突然遭襲,登時大亂,亂作一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