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謙”者,名郭遜,是郭圖的一個從子。在聽說了公孫瓚與劉虞越來越不相睦的情報之后,袁紹接受了郭圖的建議,打算聯系劉虞,與劉虞一起相約謀劃共攻公孫瓚。這件事是郭圖提出來的,袁紹就交給了他來負責。郭圖便遣了他這個叫郭遜的從子,叫去幽州密見劉虞。
——逢紀剛才提到眼下來講,消滅掉公孫瓚、黑山軍才是袁紹的重中之重,這話固是不錯,但公孫瓚、黑山軍分別是兩個勢力,并且兩個勢力的實力都很強大,那么該消滅哪個為先?早在袁紹剛得冀州時,沮授就給他規劃過,按沮授的戰略藍圖,是先滅掉黑山軍,再滅公孫瓚。因是,公孫瓚敗於龍湊,遁回到幽州以后,袁紹就依照之前沮授給他謀劃的這個整體戰略,防御公孫瓚再度北犯之同時,把部分的用兵重點放到了進攻藏身於西邊太行山谷中的黑山軍上頭。卻未曾知道,那黑山軍在張燕的帶領下,打仗卻是相當狡猾,打得過就占便宜,打不過就逃回山中,而等袁紹的部隊一撤,他們就又出來騷擾搶掠沿邊郡縣,因是現下雖然在袁紹部隊的不斷進擊之下,黑山軍的生存、活動范圍已是漸漸縮小,乃至出現了如逢紀所言之“乏糧”的狀況,可要想在短時間內就消滅掉這號稱百萬的黑山軍,顯然也是不可能的,搞得袁紹現下也是煩不勝煩。亦因此故,袁紹帳下的謀士們而今出現了另一個聲音,便是以郭圖為代表的潁川士人提出,公孫瓚才是而今冀州最大的敵人,而黑山軍又不易迅速殲滅,故此他們認為不應把過多的力量消耗在消滅黑山軍上,不如先全力滅掉公孫瓚,隨后再打黑山軍。這兩種意見各有利弊,袁紹現下一時間也是起了猶豫之意,難下決斷,故在聽聞劉虞、公孫瓚之間的矛盾越來越激烈后,他就采納了郭圖此個聯系劉虞的建議。他想著的是,等搞清楚公孫瓚、劉虞那邊情況到底是什么怎么回事之后,再作最后的決定。
且不必多說。
郭圖答道:“現尚無消息。計算路程,郭遜應是已至幽州,旬日之內或就有回訊傳到。”
討論完了曹操此事,袁紹叫主簿陳琳代筆,給曹操回書,就按逢紀的意見來寫。
回書的末尾一句話是:“吾數遣援兵助君,然君屢不能勝鎮東,反數為其敗,今吾將北擊公孫瓚,西破黑山軍,暫無兵可再助君。君且守境,候吾滅彼二寇,再親縛鎮東於帳下。”
“君且守境”云云,究其語意,有點盛氣凌人,不過倒也符合曹操、袁紹兩人現在的地位。曹操之於袁紹,如果用國家來比喻的話,現在大致相當於是一個藩屬的地位,那么作為宗主國的袁紹,這樣對外番居高臨下的對他說話,就很合乎情理。
這些也不許多說,只說就著這個話題,袁紹與眾人議論了會兒公孫瓚、劉虞的事情,繼而又討論了多時如何對付黑山軍,也沒有什么其它好的辦法,不外乎就是進剿之外,令常山、趙、魏等太行山沿邊諸郡的長吏、守將嚴加戒備,以防張燕等黑山軍襲掠,如此而已。
卻袁紹遣去幽州去見劉虞的郭遜,確如郭圖所言,已出冀州,入了幽州之境。
幽州共有十個郡、一個屬國,——“屬國”也者,是為安置歸附的胡人而設置的行政區域,自西而東,這十郡、一屬國分別是代郡、上谷郡、上谷郡南邊的涿郡、廣陽郡、漁陽郡、右北平郡、遼西郡、遼東屬國、遼東郡、玄菟郡和樂浪郡。
冀州在南,幽州在北,兩州接壤的地方直線距離大概四百多里。
幽州與冀州接壤的主要代郡、涿郡、廣陽郡三郡,還有漁陽郡的一點點南端地界,其余諸郡、屬國除掉涿郡北邊的上谷以外,都是臨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