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攸說道:“公孫瓚雖數違明公節度,然較與袁本初如何?”
他這話說得有點含糊不清,但堂中諸人都明白他的意思。
袁紹的冀州刺史之位是怎么得來的?是鳩占鵲巢,通過公孫瓚,把韓馥給嚇得主動讓位於他的。只從此就可看出,此人很有野心,又且后來,他還試圖行廢立之事,派人來問劉虞想不想做天子,更可見他絕非忠臣。由此推斷,他據有冀州以后,下一步他想要的,必就是幽州。
也就是說,袁紹,而非公孫瓚,才是幽州現在最大的威脅。
那么,公孫瓚雖然不聽從劉虞的調動節制,但至少公孫瓚是不會投靠袁紹的,換言之,公孫瓚與劉虞的不和只是幽州內部的不和,在抵抗袁紹這個外敵入侵幽州這方面,公孫瓚是可以被劉虞利用,他兩人是完全能夠聯手抗袁的。再用后世的話,就是現在幽州首先是外部矛盾,內部矛盾并非是最要緊的,而且為了全局起見,內部妥協,一致對外,才是上策。
此話極其有理。
劉虞盡管人望不低,但袁紹的名望也非常高,最關鍵的是,袁紹帳下精兵良將甚多,劉虞自做權衡,他不通兵事,如果袁紹來侵幽州的話,他不見得有必勝的把握,如此,公孫瓚在這個時候,其之存在便相當有必要了,畢竟他勇武善戰。
劉虞思忖再三,雖有不甘,還是勉強接受了魏攸的意見,說道:“雖然對公孫伯圭可以暫且容忍之,可是他把我賞賜給烏桓的鹽布搶走,烏桓諸部上書告狀,我該如何回答烏桓諸部?”
魏攸說道:“明公可再送些鹽、布與之就是。公孫瓚此前把烏桓諸部打得落花流水,烏桓諸部本就甚恨公孫瓚,現今明公的賞賜又數被公孫瓚所部搶走,想來他們定會越發怨恨公孫瓚,於此狀況下,明公只要善加撫慰,以仁德示之,反而能夠更收其心,為明公所用。”
劉虞聽了,沒別的辦法,也只好接受了魏攸的此個建議。
議事告一段落,魏攸上前兩步,對劉虞低聲說道:“明公請屏退左右,攸有一要事上奏。”
劉虞就讓鮮於銀等退下。
堂中只剩下魏攸與劉虞兩人。
魏攸於是說道:“明公,適才門吏不是來說有事上稟,明公叫攸去聽聽是為何事么?攸聽門吏說了,當時對明公回話說是些州府小事,其實不然。”
劉虞撫須問道:“哦?那到底是什么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