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此地,荀貞對鮑信做了些祭奠。
為何要專門跑這一程,祭奠鮑信?
乃是因為鮑信此人名義甚佳,乃是個忠義之士,他是泰山郡人,泰山屬兗州,他在兗州的聲望不低,此是其一;東平與泰山接壤,因此他雖是敵對的一方,但荀貞如果對他做些祭奠,也是能收攬到一些東平當地士心的。
祭奠過了報訊,又巡過東平余縣。
這日荀貞離了東平,南下任城國。
……
任城國是兗州最小的郡,轄縣數與濟北一樣,三縣,但面積比濟北還小。
任城相現為荀悅。荀悅是荀氏八龍中大龍的兒子,荀貞得叫他一聲族兄。
荀貞到任城之前,也遣吏告訴他,叫他不必相迎,可是荀悅和李瓚相同,還是到郡界迎接。
見到荀悅,荀貞握住他的手,笑道:“阿兄,前日我讀你遣人送到郯縣的大作,讀完之后感覺受到的啟發很多,但是觀兄那篇大作似乎還未寫完,不知可有下文?”
卻是荀悅在任城治政的空閑時候,寫了一部政論的文章,起名叫做《申鑒》,闡述他對治理百姓、治國安邦的一些政見。
——這個《審鑒》,於原本時空中,荀悅也是寫的有的,只不過當時他寫的年代比現在這個年代要稍微晚一些,而現在因為他已經出任為了一郡太守,又加上兗州多遭戰亂,現在急需要做的是安定內部,所以他的這一部書卻是提前就寫出來了。
聽到荀貞這話,荀悅回答說道:“呈上的是我暫時寫好的。的確還沒有寫完,剩下的還正在寫,等寫好之后,我會再遣人呈送州府,請賢弟指教。”
荀貞連連擺手,笑道:“不指教、不指教,兄之此文,我雖然只是讀了你成給我的那一篇,但已是驚世之良作,兄可謂如椽之筆也。”說著,引用了荀悅乘給他的那部《審鑒》中的幾句話,接著說道,“就這幾句,即是治國良策。兄公務之余,可以加緊繼續寫此作。等書寫成全篇,我打算將之下發給徐、兗各郡長吏,叫都細細讀閱。”
荀悅在獻給荀貞的這部書中提出了幾個主張。
首先,他認為為政者要興農桑以養其性,其次要申好惡以正其俗,再次,需要宣文教以彰其化,最后要立武備以豎威,賞罰以按法。
事實上,整體而言,他的這些政論觀點,正與荀氏之祖荀子的思想是比較吻合的。
簡而言之,兩個字可以概括,便是:禮和法。
再淺顯一點講,用禮來明確上下的次序,用法來統攝百姓。
且不必多說。
卻任城屢經戰亂,只亢父一地,荀貞與曹操就先后打了兩次大戰,郡內的民生情況因比之濟北、東平固然更加凋殘,可荀悅以“禮法”治郡,郡中的社會秩序倒還不錯,堪稱井然有序。
在濟北、東平,荀貞都聽說過盜賊劫掠之事,——李瓚夸說徐卓治郡,幾乎路不拾遺,那是溢美之詞,實則東平郡中也還是有賊寇出沒的,然在任城這個屢次交戰之所,竟是郡內真的不見有盜賊出現。
當然,這也并非全因荀悅一人的治郡之功。
還有一個原因,便是任城郡中,特別亢父縣城,現下駐有重兵,重兵云集,盜賊自然絕跡,——亢父畢竟是兗州的最重要的要塞之一,只要守住這里,那么就能連通徐、兗州,所以曹操雖然已經退回東郡,亢父這里,荀貞仍不忽視。
於任城國的郡治任城縣住了一天,荀貞西南而行到亢父縣城。
觀罷民情,荀貞巡視亢父縣城內外的守備情況。